
改編與重拍
前幾年有一部電視劇叫《人間四月天》,之所以叫這樣的名,我想大約因為這人間、世間的四月恐是一年中最為明麗的月份吧。人們熬過了寒冷的冬日,脫去了厚厚的冬裝,自然界生機萌動,萬象更新,又一個明媚的春天來了。
《人間四月天》我未曾看過,但知道是寫徐志摩的,之所以未看大抵也與徐志摩有關,因太喜歡徐志摩的詩文,便對徐的生平有了一些了解,尤其是徐與陸小曼的那場刻骨銘心的羅曼諦克頗令人感動。早在此劇拍攝的前幾年,我亦曾與圈內人士談及過徐與陸的婚戀是一個絕好的影視題材,后來知道此劇的投拍亦頗覺欣慰,但始終未敢看,生怕看后失望,生怕把原先閱讀文字后留在記憶中的美好夢境打碎了。因為早些年看根據茅盾小說改編的電影《子夜》時就遭過一回罪,那時任我怎樣努力克制總不能把李仁堂那張慈善的“工人老大哥”的臉與作品中資本家吳蓀甫的形象劃上等號,盡管影片中李仁堂也是西裝革履,油頭粉面,但總讓人感覺不對勁。如果演員的外在形象與氣質不能與角色人物吻合,任演員再費力去演總是難以打動觀眾,更何談征服。那部片子最終還是沒能看完。
寫到此令我想起最近正在播映的新版《射雕》來,從媒體上所看到、聽到的非議和責罵聲此起彼伏,觀眾尤其對李亞鵬所扮演的郭靖罵聲最高,一個角色從開拍之前到公映后遭到如此多人的責罵,不容置疑,的確能夠“罵”紅演員,但對這個演員來說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了。你的心態再好,承受力再強,總不是一件好事,恐怕也得好好反思一下吧。中國如此之大,亦不乏優秀的男演員,既然觀眾尤其是金庸迷們都不買帳,為何還要頂著罵聲干這出力不落好的事呢,何苦來著?
由此想來,對經典作品的改編與重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勇氣是不行的,但僅有勇氣是不夠的。沒有對劇本的精心打磨,對演員的慎重把握,勢必會引得罵名滾滾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苯鸫髠b的一部《射雕》惹得好事的影視圈反復吟唱。84版的《射雕》造就了翁美玲在金庸迷心目中經典俏黃蓉的形象,絕版絕唱,無與倫比;93版《射雕》則讓朱茵風生水起,而今新版的《射雕》無疑讓周迅火上澆油,紅上加紅。

電影的四月
四月,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正是春耕大忙之季,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村村寨寨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去年歲末及今年初以《英雄》為代表的一批中國電影強烈地刺激了疲軟良久的中國電影市場,重振了國產電影的雄風,讓更多的中國電影人看到了國產電影未來之希望,重新燃起了觀眾關注國產影片的激情,其狀正像當年中國男足的出線,讓球迷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那樣。而今中國觀眾的這種熱情是基于國產電影整體水平及實力提高之后,它已不是狂熱,不是盲目,是一種有著理智墊底的熱情,所以我想不會是曇花一現,它也許會伴隨著中國電影的穩步發展而持續?!队⑿邸愤^后的國內電影市場不但沒有冷下來,反而依舊火爆,韓國的《武士》、孫周、鞏俐的《周漁的火車》、《老鼠愛上貓》、《百年好合》等片票房連連攀升,足以令業界喜不自禁。
雖說香港電影在近年整體上處于低谷狀態,然而梁朝偉、劉德華的一部《無間道》以叫板《英雄》的營銷策略,亦在港內鬧出不小動靜,業績頗佳;最近香港又把四月定為“香港電影月”,以此拉開新一年香港電影之戰的序幕。
著名喜劇導演馮小剛在愚人節期間推出自己的自傳,輕描淡寫40年人生與藝術之旅程,馮氏坦言:“《自傳》一書出版的喜悅勝過電影發行”。據說馮氏在書中幽默的本性展現得淋漓盡致,兼自娛與娛人的雙重功效,不愧是馮小剛,連自傳都不忘幽人一默。
四月是蠢蠢欲動的時節,四月是電影人播灑希望的時候,四月是心馳蕩漾的日子,四月里,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淡淡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