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命運的寵愛和詛咒
我已不知我是誰
我不知道我是天使還是魔鬼
是強大還是弱小
是英雄還是無賴……
如果你以人類的名義把我毀滅
我只會無奈地叩謝命運的眷顧
——摘自刻在巴比倫花園磚墻上的詩句
·奧斯卡與戰爭共舞
歷史將會銘記住這個日子——二零零三年三月二十日,美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爆發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響徹了伊拉克的夜空,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這個命運多桀的國家。就在這隆隆的炮火聲中第75屆奧斯卡獎于23日大幕開啟。沒有了鮮艷的紅地毯,少了一些往屆燦爛的笑容,多了一些淡淡的落寞,多了一些忐忑與不安,這個全球電影界的盛事,正象一朵羞答答的玫瑰在靜悄悄的開放。它的如期舉行,多少有些不合時宜,負責籌備奧斯卡的一位發言人曾說:“當祖國的士兵在戰場上作戰時,明星們卻在啜飲香檳,大啖魚子醬,那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正如過去一部國產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臺詞說的那樣:“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在一場慘烈的戰爭的天幕下,進行著一場奢華的娛樂盛筵,讓人心中不覺一陣酸楚和顫栗。
盡管從我們的感情上來說幾乎是在同時要接受戰爭與奧斯卡不免有些悵然,然而世界卻以它本來的面目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美國的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院長弗蘭克·皮爾森說:“不論身處危機與否,美國人民同樣需要娛樂。”現實正是如此,奧斯卡與戰爭共舞。人類殘酷及娛樂的本性同時昭然若揭展露無遺。
隨著戰爭的推進,在戰火硝煙中的巴格達,在接連遭到美軍戰斧式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的狂轟濫炸之時,巴格達的球場上卻在舉行著一場盛大的足球聯賽,人們在享受足球所帶來的娛悅和歡樂中暫時忘卻了戰爭所帶來的毀滅性的災難。
據說在英國直播戰爭實況成了最大的娛樂節目,英國的電視里全都是鋪天蓋地的戰爭實況報道,有人指責傳媒把職業道德統統丟到了腦后,活生生把戰爭變成了24小時的實況娛樂節目,或者輕松得仿佛在電影院看一場電影——大家一邊在家吃著炸薯條、爆米花,一邊看電視里的飛機扔炸彈。
當戰局突然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在巴格達市中心廣場,部分市民在聯軍坦克的協助下把薩達姆銅像推倒后,伊拉克駐聯合國代表杜里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游戲已經結束。”
一場殘酷的戰爭,在這位伊拉克前官員的口中被輕描淡寫為一場游戲,此話讓我們這些美伊戰爭的局外人都難以接受。
·《英雄》折翼
倍受國人關注的《英雄》沒有抱得“金人”歸,多少讓此前對《英雄》前程看好的人們有一絲惆悵。然而奧斯卡就是奧斯卡,一方面它告訴人們世界級的電影大獎豈能那么輕易地唾手可得,但從另一方面看奧斯卡也并非人們想像中的那般神圣或公允。對《英雄》的落馬,鞏俐面對媒體如是說:“奧斯卡不過是美國人的一場家庭聚會。”既是家庭聚會,想必外面人就很難插足。說到公允不禁讓人想到舉世矚目的世界杯不是也有“誤罰”、“誤判”嗎?當然《英雄》沒能捧得小金人,也并不能就認為是奧斯卡“誤判”。電影與體育競賽畢竟有很大的不同。體育競賽可以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評價電影的標準則很難統一。藝術作品這類玩意,個體的差異性很大,觀眾在接受時的審美差異就更大了,不可籠而統之,一概而論。然而對真正好的藝術作品來說,大多數人還是會有一種趨同的認識,那便是所謂的經典之作,它跨越了地域、文化、人種以及時空等種種背景因素的阻隔。但經典之作畢竟不多,何況《英雄》離經典之作恐還有不少距離吧。由此看《英雄》的折翼也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電影與戰爭
戰爭歷來是電影所熱衷表現的題材,殘酷的戰爭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是好萊塢的戰爭片。我以為看多了這種影片對人的感官容易造成麻痹,人的心靈容易麻木,以至于當真的戰爭爆發,當人們面對伊拉克戰場上的轟炸、殺戮、毀滅,生靈涂炭,烽火連天的電視畫面時,仍會誤以為又是美國電影中的某個鏡頭。
在伊拉克戰爭的輿論大戰中,電影被當作了一個個輿論“手雷”扔來擲去。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在新聞發布會就美軍稱已控制了薩達姆國際機場等問題時說,美國的行徑不正象一部好萊塢電影《搖尾狗》嗎?
鳳凰衛視竇文濤主持的一個“話說伊拉克戰爭”節目中形容美軍海豹突擊隊成功營救落入伊方的美軍戰俘——十九歲的女兵杰西卡·林奇時說“這就象一部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現實版。還有一部美國片《烈血規條》(港譯名)也與此營救林奇行動有著驚人的相似。
伊拉克在美國對伊開戰不久,向科威特發射了一枚導彈擊中科威特一家電影院,幸好無人員傷亡。人們都知道電影院乃大眾云集之場所,一旦發生不測其后果不堪設想,伊拉克也許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欲以此在科民眾中造成心理恐慌。電影院在這場戰爭中倒成了一個被襲擊的非軍事目標。
有人說電影在預演著戰爭,電影和現實又是那樣的相近、相似。據說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此次美伊戰爭爆發前曾對兩部電影反復觀看,仔細琢磨,一部是巷戰影片《黑鷹行動》,另一部是城市狙擊戰影片《兵臨城下》。這兩部影片中所反映和描述的戰斗策略、戰術方式方法已經在這場戰爭中得以體現,由此看電影已不僅在預演戰爭,而是成了戰爭的教科書或臨習的范本。
我在想,其實電影在戰爭的前中后期里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戰爭前,電影成為戰爭的參考和摹本,戰爭中電影擔當了戰爭的記錄者,戰爭后電影又成為戰爭的解讀者和闡釋者。據稱在美伊大戰正酣之際,一部描寫伊拉克政權掌門人薩達姆的紀錄片《薩達姆大叔》在全美熱映,在世界各國的電影節上頻頻亮相并由此而家喻戶曉。該片中有薩達姆展示自己的帽子收藏以及獨特的捕魚方式——把手榴彈扔進水塘等內容。另有消息稱第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獲得者、導演麥克爾、摩爾正在計劃把布什及拉登一同搬上銀幕。
也許電影注定與戰爭有著太多的瓜葛,所以戰爭中才有了太多關于電影的種種說法。雖然電影在很大程度揭示和描述了戰爭,但電影離真正的戰爭其實還很遠,藝術畢竟不等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