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黎明,在充滿著萌動和思變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在兩個女性悅耳的歌聲中度過。一位是來自主流渠道的李谷一,另一位則是來自非主流渠道的鄧麗君。李谷一的歌清脆而歡快,鄧麗君的歌則委婉而纏綿,一個是明麗的春日,一個則象柔風輕拂的夏夜。
可以說,我們這一代甚至比我們年長的幾代人都是聽著李谷一的歌聲長大的。在李谷一甜美、高亢、明亮似林間百靈般清脆,象山間小溪般婉轉的歌聲中,我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歌聲激發了我們胸中澎湃的激情,歌聲撫慰了我們孤寂而清冷的心靈。
這兩位女歌星都在不同層面獲得了較高的榮譽和獎賞,更深得大眾的喜愛。時至今日,人們還在懷念著那位香消玉殞的歌星,尤其是中國大陸,盡管鄧麗君已離世多年,但許多人依舊沉迷在那種\"靡靡之音\"里。據說前不久在上海出現了一處鄧麗君的塑像及衣冠冢,為喜愛鄧麗君的歌迷提供了一個緬懷追思的場所。
時光飛逝,如今李谷一同她的歌迷們都已青春不再。然而當我們再度聆聽那輕舞飛揚的歌聲,再度追憶那如歌歲月時,我們的眼角又一次潮濕,內心深處的湖面上又一次泛起陣陣情感的漣漪。
李谷一是時代的歌者,整個八十至九十年代可以說是李谷一的時代;李谷一是人民的歌手,全國數億觀眾幾乎都是她的聽眾;李谷一也是電影的歌者,她演唱過眾多的電影電視劇插曲。
從電影《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知音》中的\"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歌,盼的是,將軍拔劍南天起……\"到電視片《三峽傳說》中那首讓中國老百姓百聽不厭的《鄉戀》,至今仍在耳邊縈繞:\"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相逢……\"。幾十年來,李谷一曾為百多部電影、電視劇配唱過插曲及主題歌。我想,在中國的歌唱演員中能有如此驕人成就者實屬鳳毛麟角。
筆者在一個晚會上見到了李谷一,與二十年前在電視中的她相比,明顯地老了,但歌聲卻依舊甜美醉人。在簡短的訪談中,我約略了解到這位人民藝術家的成長歷程,知道了她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地從瀟湘大地走向了首都北京,從地方戲曲的狹小舞臺走向了更為廣闊的歌唱天地……
李谷一,1944年生于湖南,1961年從湖南省藝術學院舞蹈專修科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省花鼓戲劇院,由于天分和自身的刻苦努力,逐漸成為院里的主要演員,當年主演的《補鍋》一劇轟動全國并被拍成戲曲電影,曾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4年至1984年間,她被調入中央樂團擔任獨唱演員,走上了專業歌唱演員的道路,先后在大型交響樂《智取威虎山》、鋼琴伴唱《紅燈記》中擔任主要角色。粉碎\"四人幫\"后她參加了電影《春天》等片的拍攝工作,此后進入了演唱藝術的鼎盛時期,此間演唱過三百余首歌曲,場次達兩千余場,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她的演唱風格也大獲好評,被當時的樂評界認為\"對我國民族聲樂和通俗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開創了一代歌風。\"
1982年后,她著手創建中國輕音樂團,擔任團長十余年,1 996年又擔任東方歌舞團的黨政領導工作。在擔任表演團體領導期間,她除了處理繁忙的行政事務外依舊活躍在歌唱舞臺上,在歌唱藝術上又攀新高。
如今,雖然外在形象變了,但她為人民大眾演唱的一顆火熱的心沒有變,對觀眾的那份情沒有變。去年央視舉行的李谷一獨唱音樂會上,在面對諸多觀眾聲聲真誠的祝福時,她淚流滿面。
李谷一,這位用歌聲溫暖和激勵了幾代人的歌唱家,她的歌唱藝術將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