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章明成名作《巫山云雨》光碟推出后,極受觀眾歡迎。據知,光訂單就有二十萬套,這可是一個驚人的紀錄。就連導演章明也始料未及,當時他只以5位數字的價格把《巫山》版權賣給出版商。章明驟然從地下電影人變成主流電影人。可令人哭笑不已的是這部被稱為“第一代真正的中國現代電影”竟以男女情色鏡頭作為封面。與此尷尬、錯位相似的是,章明在2001年執導的電影《秘語十七小時》至今還沒有公映。《秘語》有電影放映許可證,更一舉擊敗張藝謀《幸福時光》、鄭曉龍《刮痧》等影片,代表中國參選東京國際電影節。可因為是藝術電影,曲高和寡,長達一年無緣在影院放映。這次章明“重見天日”,《秘語》能否“烏鴉”變“鳳凰”?
最后記錄三峽的電影
與《巫山云雨》強調人的期待與欲望主題不同,《秘語十七小時》討論了現代愛情的不確實性,對愛情進行了大膽質疑,還在探討愛情基礎上,加入了“懸疑”成份。它是圍繞一張“神秘紙條”而產生的故事,金小蓓與男友趙塵關系緊張,對未來不知所措;于棟與妻子的生活也枯燥無味。高中時期的初戀同學金小蓓的到來打亂了于棟原有的生活;北京女孩馬洋的生活方式和高中同學張建力、侯紅的變化也都時時刺激著他。一張不知誰寫的“愛你到死”的紙條使這群青年人對愛情懷有的秘密顯露無遺。在跟金小蓓、趙塵他們一起游玩的過程中,作為公安的于棟晚上不得不回縣城執行任務、陪伴老婆,但他仍一心想象著去把金小蓓從風景點接回來。老婆劉艷因此與他發生激烈沖突,于棟躑躅迷離,但還是決定去接金小蓓。第二天早晨,于棟到來,金小蓓卻不知所蹤……
相比《巫山云雨》,《秘語十七小時》更具歷史紀錄價值,隨著今年六月三峽大壩135米蓄水的出現,三峽兩岸美麗的風光,將淹沒在一片滾滾江水之中。而《秘語十七小時》是最后紀錄三峽的電影,它拍攝于2001年,以三峽為背景,忠實地記錄了三峽的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在影片中可看到三峽壯麗的風光、鬼城、陸游洞等名勝古跡。《秘語十七小時》由青年演員張雅琳、黃志忠、郭曉東、李娜主演。
《秘語十七小時》雖然是一舉擊敗張藝謀《幸福時光》、鄭曉龍《刮痧》等影片,代表中國電影參選東京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但結果卻是無功而返。可是在評論界卻獲得好評,很多人認為《秘語十七小時》極具藝術性和觀賞價值,“在敘事方式、鏡頭運用和影像處理上別具新意。”“在影片中可看到章明所提倡的‘原創性’和‘本土化’的意念。與張藝謀的唯美、陳凱歌的完整構圖風格不同,在《秘語》中,影像通常是凌亂、不協調。章明更是把道具降到最少程度,而在語言方面更使用當地方言,這些都使電影更接近生活本相。”
藝術電影的雙刃劍

《秘語十七小時》的投資方是廣東巨星影業公司,巨星影業老總鄧建國,人稱“影視大鱷”,以制作《康熙微服私訪記》、《風云歲月》等商業化電視連續劇聞名海內外。作為“商人”的鄧建國投資藝術電影可謂是一件新鮮的事情。鄧建國為此曾在不同的公開場合說,他非常欣賞章明的才華,希望他能拍攝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于是兩人就這樣合作了,在拍攝過程中,鄧建國從沒有干涉章明的創作,使章明可以在極大的創作空間和充裕的時間下完成這部電影。在《秘語十七小時》即將開奔東京之時,鄧建國在北京提出“影片白送影院”理論,即制作方不從影院拿一分錢的發行費,把電影免費給影院去放映,再利用電影加帶廣告的方式收回制作成本。這個理論的“第一吃蟹者”就是《秘語十七小時》。原定于當年9月公映,由于鄧建國、章明要攜片角逐東京國際電影節,有關方面不得不把放映期推后。隨著《秘語十七小時》在東京鎩羽而歸,此片何時公映就再沒人問津,鄧所提出的“影片白送影院”理論也胎死腹中。
章明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秘語十七小時》未能上映,頗感無奈。他說,“影院看重票房并不為過,可一個國家健全的電影體系必須是多元化的:既要歡迎娛樂元素的影片,也應有藝術影片的一席之地。畢竟不同的電影滿足不同階層的需求。在美國這方面就比較完善,盡管它偏重商業化操作,但它還是有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影院。而我們卻沒有建立起這樣的一個體系,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巨星影業宣傳總監譚飛則說,藝術電影在內地的境況用一句話來形容非常恰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如果一部藝術電影在國外影展獲獎,有如鍍上金,回到內地立即身價百倍,反之則是門庭冷清。不過,隨著章明熱潮的升溫,《秘語十七小時》上映似乎有了轉機。譚飛說,目前已有幾家電影公司主動打電話給我們,他們對《秘語十七小時》表示出相當大的興趣,至于有關細節,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商討,我們非常希望《秘語十七小時》能早日與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