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是去巴黎的旅游者,一般都去拜訪兩個著名的歌舞廳:一個是香榭麗舍大道的麗都,一個是位于城北蒙馬特高地腳下白色廣場附近的紅磨坊。
自從電影《紅磨坊》在奧斯卡上大出風頭之后,人們更有理由把紅磨坊定為必游之地,把在那個肩抗一個大風車,紅眼睛不停地轉(zhuǎn)的建筑物里面欣賞歌舞作為巴黎藝術(shù)之旅的一個基本節(jié)目。在電影《紅磨坊》之前,它的名氣來自于是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阿的名作《紅磨坊》及電影《法國康康舞》。
我一直對紅磨坊歌舞的藝術(shù)身份感到懷疑,據(jù)我所知,紅磨坊的形式,在英語里面讀做“cabaret”,意為歌舞餐廳,歌舞是佐餐陪酒的角色;其二,紅磨坊的招牌,是身材相貌極好的舞娘齊刷刷的無上裝表演,似乎是混了個藝術(shù)的名頭,骨子里面還是色情;其三,據(jù)幾位旅居法國的朋友介紹,本地人甚少光顧紅磨坊,“都是給傻乎乎的游客準備的”,這一點令我立馬想到澳門的金魚缸和泰國的人妖表演。
非常有幸,在香港一個商務(wù)活動中,我見到了商家邀請的18位紅磨坊舞娘(聽說這是紅磨坊第一次遠征亞洲啊),也采訪了其市場總監(jiān),這位留了大胡子的矮個子法國男士,一句一句地解答著我心中的疑惑。
總監(jiān)先生首先告訴了我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紅磨坊的觀眾,55%是外國人,45%為法國人,很多本國人拖家?guī)Э诘貋泶诵蕾p。在外國觀眾里面,占最大比例的是中國人。作為市場總監(jiān),他還強調(diào)紅磨坊是法國娛樂業(yè)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業(yè),每年的營業(yè)額有從1.3億法郎到2億法郎之間。以每張門票450法郎計,每年的觀眾接近50萬。
我們接下來談到舞娘的地位,總監(jiān)先生說,進紅磨坊已經(jīng)成為很多女孩的夢想,許多在紅磨坊跳過舞的女孩,后來都成功地進入了影視界,大紅大紫。成為舞娘需要很多條件:身高起碼1.72米,年齡在15到25歲之間,尤其強調(diào)其容貌要好,笑容要夠燦爛,大腿要修長,鼻子要俏皮。而且尤其看重天分,有些女孩訓練了很久卻達不到要求,有些女孩卻能在5分鐘之內(nèi)打動招聘者。不過,所有的舞娘都必須接受芭蕾舞訓練。紅磨坊的演員起薪1.2萬法郎,資深的可達3萬。通常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兩場,并不輕松。
令我意外的是,紅磨坊歌舞的產(chǎn)生,并非因為奢華盛世無所不用其極,而來源于苦悶。19世紀下半葉,由于普法戰(zhàn)爭失敗,法國人萎靡不振,極度空虛、苦悶、彷徨,他們開始用玩世不恭的方式來對抗現(xiàn)實,尋求逃避。當時,蒙馬特高地聚集了大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藝術(shù)家,小酒吧、小咖啡館開得滿街都是,稍微出格的風氣便可四處蔓延。于是出現(xiàn)了把大腿抬得很高猛烈扭動臀部的舞蹈,舞者在狂歡節(jié)還上街表演,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正統(tǒng)的英國稱此“下流”的舞蹈的舞蹈為“康康舞”,(Frech Cancan)禁止在英國演出。但在蒙馬利高地,在法國,這放縱的舞蹈反而成為時髦的選擇,1889年10月6日,專跳“下流的”康康舞的紅磨坊cabaret宣告成立。
尤為有趣的是,在若干年之后,英國王室竟然愛上了康康舞,紅磨坊曾經(jīng)暫停對外開放,特別為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作御前演出,也曾經(jīng)渡過海峽,到英國為查里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演出。最動人的細節(jié)是,1988年,愛德華王子在看表演的時候,舞娘將頭埋進衣服高舉大腿,對他高喊:“Hey,wals,the chanpagne's on you!”翻譯成中文,應該是:且盡杯中酒!充滿了及時行樂的誘惑。
英國王室的追捧行為被大書特書寫進了紅磨坊的宣傳資料,我想這代表了傳統(tǒng)勢力對康康舞的肯定,這原本在街上游走的“下流”舞蹈,開始登堂并且入室。
到如今,紅磨坊的feree陣容有100位藝人,包括60位Doriss Grls(歌舞團的舞蹈演員統(tǒng)稱為Doriss Grls,以一位當年紅磨坊芭蕾演員命名),擁有1000件舞衣,80位樂師和60位合唱團員。
可惜,為了適應華人的國情,康康舞娘在香港的紅磨坊之夜是穿了上裝的。兩套服飾,一套是極蓬勃的羽毛,另一套綴滿了金屬亮片,隆重、夸張、豪華。舞娘們果然身材了得,高挑而性感,難得的是非常整齊,相貌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國色天香,在化妝間里看,全是假睫毛和兩片,極盡夸張之能事。但舞臺效果相當好,舞娘們是呼嘯著奔跑上臺的,滿臉飛揚著被期待和寵愛的神情,全場衣冠楚楚的冷靜的亞洲人立馬沸騰起來,口哨聲不絕于耳,美麗性感的大腿舉起來的時候,全場舉起了酒杯。紅磨坊的資料上寫著:每年在紅磨坊歌舞廳消耗的掉的香檳是25支。這是個極為狂歡的數(shù)字。
我注意到,康康舞娘的裙底遠比裙面豪華,充滿了繁復的花邊,這是為了裝飾高舉的大腿的裙底,準備隨時掀起一場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