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制:關錦鵬、黃岳泰/編導:黎妙雪
主演:鄭伊健、林嘉欣、劉燁
片長:100分鐘
上映:2003年10月16日
沉浸在男友去世悲傷中的曼兒,來到青島尋找男友遺作中的風景,她固執地以為,只要找到畫中的風景,便是與男友愛情的一種堅持,一種印證,也是對自己執迷的一種解脫。但當她偶遇郵差阿烈,并在其幫助下找到風景后,兩人卻漸生情愫,她才發現,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黎妙雪的前一部電影[玻璃少女],是香港獨立電影中相當不錯的作品,導演用灰暗、冷靜的鏡像把三代人之間微妙、細膩的情感疏離表現得通透、細致。之前她的第一部短片[爸爸的玩具]也是表現兩代人之間的情感問題。可以確定,黎妙雪的電影一貫注重的是情感表述,這和身為女性導演所具備的細膩心理有關,而她的表達方式,也帶著個人的冷靜和殘酷風格。
[戀之風景]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一部傾向主流的商業電影。雖然注重描寫愛情,但并沒有偏離導演在情感處理上的細致入微,尤其是處理女主角曼兒的心理變化,運用漸進手法層層深入,感觸細膩。片中穿插的一段張童與前夫及現任男友之間的三角感情糾葛,與主線感情的淡雅含蓄形成鮮明對比。作為浪漫愛情片,故事雖然稍顯單薄,但敘事完整而清晰。只是在表現手法上,導演以往堅持的深刻及戲劇張力被緩慢的節奏和片中唯美風景沖淡。[戀之風景]雖然在意圖上嘗試接近浪漫愛情片,而使之不限于文藝片的沉悶,但放慢的節奏和大篇意欲突出人物心里歷程轉變的描述,以及極盡舒緩、延綿的鏡頭給影片帶來拖沓之感。坦白說,要把這個簡單的故事拍成90分鐘長的電影,的確有一定難度,緩慢的節奏和簡單的劇情都在考驗觀眾的耐心,而且據說內地版本還存在剪接的生硬和錯位問題。
但無論如何,影片并不缺乏整體的觀賞價值。導演雖為新人,卻因前兩部作品獨特的個人風格受到諸多香港影評人看好,只是這部電影暴露出其執導功力的稚嫩,欠缺磨練和積累。演員表演上,鄭伊健和劉燁的發揮并不突出,反而是林嘉欣的表演相當準確、到位,十分細膩,顯示出這位新生代香港女演員尚有可深入挖掘的潛質。此外,黃岳泰的攝影,還有曾為[花樣年花]做過配樂的梅林茂的作曲,均唯美地呈現出歐化風格的青島冷艷而悠揚的情調。片中最具趣味性、最點題的是,曼兒與小烈在梨花雪海中相遇,銜接幾米漫畫收尾的一段,配合林嘉欣輕柔的淺唱,浪漫意境娓娓道出,為影片做了精彩且完美的結局。
使用情緒
文/ 阿秋 攝影/ 付萌
黎妙雪是香港獨立電影中比較受矚目的女導演,原因是她打破了獨立電影自說自話的局限,以大眾情感出發,用批判性鏡頭表達香港家庭關系及兩代人之間的情感。尤其是[玻璃少女],鏡頭平實,敘事誠懇,用旁觀者的態度去剖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戀之風景]是她的第三部作品,她也從獨立走到主流,從批判走到抒情,就像她此時的情緒。
■ [戀之風景]是用一種相當緩慢的語言來講故事,為什么選擇這種方式?
□ 我覺得談戀愛就應該慢慢來,慢慢去體會其中味道,這樣才能動人,所以電影也是這樣慢慢地把這個味道拍出來。
■ 這個電影其實是由一段憂傷回憶和一個新希望組成,當初是怎么想到這個概念的?
□ 我有個朋友很年輕就離開了,也是患上了電影中的遺傳病。有一天我午睡的時候突然想到,如果丈夫突然離開我,那我要怎么活下去,接著就讓自己的這個想法弄得哭個不停。所以我想,如果一個女人遇到這種事情會怎樣?她會怎樣站起來?就有了這部電影。其實這是一次自我療傷。
■ 你之前曾說[戀之風景]不只重藝術,而是藝術、娛樂兼顧,你覺得達到了嗎?
□ 還可以吧。我覺得平衡的不錯,因為這個電影雖然很緩慢,但并不沉悶,故事發展是循序漸進的。
■ 以前你的電影像[爸爸的玩具]和[玻璃少女],都有一種很悲涼、很疏離的感覺,[戀之風景]則很浪漫、動人,為什么要改變風格?
□ 其實不是改變,我不知道其他導演是不是這樣,我拍電影一定要有狀態和情緒。拍[玻璃少女]時就是那個情緒,那種玻璃的易碎情緒,拍完后很長時間也沒脫離出來。拍[戀之風景]時心情緩和了很多,也是為了安撫自己。但[戀之風景]的愛情很憂傷,而且還有很壓抑的東西。其實我的電影變化都是隨情緒的。
■ [玻璃少女]為什么對你影響這么大?
□ 每個人都曾走過那段時候,都有過和家人隔離的時期;第二是因為我曾是老師,對校園有很深的感情。還有就是剛才說的情緒問題。
■ 三部電影都有個尋找的主題,是刻意的嗎?
□ 怎么說呢,這三部算是我的一個系列吧,都是一種尋找狀態,但是[爸爸的玩具]和[玻璃的少女]是找親情歸屬,而[戀之風景]則是尋找感情安慰。其實這部電影有很重的[爸爸的玩具]的影子,因為都是在不斷回憶中尋找。
■ 你個人比較欣賞哪些導演,有沒有受他們影響?
□ 我喜歡北野武、還有成瀨已喜男和蔡明亮,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受他們的電影影響。
■ 你以前也幫一些導演做剪接吧?
□ 那是張偉雄的[惑星軌跡],那很奇怪,因為他是個很不放手給別人做的導演,我給他很多創意都沒用,所以我剪得很辛苦,而且我也不喜歡那個電影,后來就沒幫他剪接了。其實我很喜歡剪接。
■ 因為剪接更能表現一個人的情緒?
□ 對,但怎么說呢,電影都有個基本原型,如果剪接憑空去剪肯定和原來不一樣,所以不能偏離故事,而且還要和導演站在同一條船上,這樣才不造成向左、向右的情況。
■ 做導演就完全可以個人化?
□ 我還在想這個事情,我希望下一部會更好。其實[戀之風景]和[玻璃少女]是不同的,[玻璃少女]我給美術、攝影很多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揮,但這部我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以說是很個人的東西。所以我在想兩個方向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