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萊塢就像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龐大矩陣,運行完善、滴水不漏,甚至連顛覆世界的“尼奧”都配備齊全,那些以奇思妙想聞名、不向好萊塢主流電影屈服的電影人,他們眼中的“好萊塢”更真實,也更令人不安。他們似乎是被好萊塢催眠控制的整個世界里最后僅存的清醒者。近年來,隨著獨立制片被好萊塢主流體制招安,仿佛有著全線變節的趨勢,又或者,他們要以以毒攻毒的方式來攻占整個好萊塢?那么,他們的存在究竟是場集體嘩變,還是如宋江般做一投降派,抑或只是使好萊塢的游戲規則更為完善和“公平”,這一切誰又說的清楚。
永不落幕的好萊塢——[日落大道] Sunset Boulevard 1950年
導演:比利·懷德
比利·懷德通過一位被時代所遺棄的女電影明星的悲哀,對整個好萊塢歷史進行了心酸的回顧。影片主要角色分別為一位好萊塢夢破滅的編劇,一位默片時代的女明星諾瑪·德斯蒙德和一位懷才不遇的導演(管家馬克斯),他們的遭遇告訴人們,在好萊塢,人人在強大的利潤機器面前,只是一枚棋子。日落是他們必然的結局。
影片劇作扎實,在選角上也別具新意,影片的女主角諾瑪的扮演者洛麗亞·史磺遜本身就是派拉蒙公司在默片時代最走紅的女星,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后,由于對這種轉變無法適應漸漸銷聲匿跡。片中拒絕執導她策劃拍攝影片[荷樂美]的導演西席·蒂密爾,也是造就她成為明星的人。在本片中他扮演的角色,再次無情地粉碎了諾瑪重返銀幕的美夢。飾演諾瑪管家馬克斯的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導演,埃利克·馮·斯特勞亨,影片中他飾演的角色其實也來自他的經歷,他曾經在好萊塢拍攝了[貪婪]等經典影片,由于他喜歡在影片中使用自然主義手法與制作公司的老板產生分歧,并將他的導演身份除去,才華被無地埋沒。比利·懷德這種將真實與創造結合的拍攝方式,既標新立異,又產生寫實效果,是一部難得的經典之作。
改朝換代——[雨中曲] Singin'in the Rain 1952
導演:金·凱利斯坦利·杜南
與[日落大道]相似,[雨中曲]也是當時一部有影響的反映電影從無聲到有聲歷程的作品,只不過前者是悲劇,后者是歌舞喜劇片。影片的成功之處,在于它對電影和好萊塢本體的反思,用自嘲、調侃的方式剖析好萊塢這個夢工廠最真實的一面。影片中虛構的輝煌電影公司,其實是大制片廠的縮影,公司的制片人主宰著電影從業人的藝術前途。導演們其實并沒有創作的決定權,只成為其生產線上的監工。另外,影片對明星神話也進行了反諷,它指出,所請偶像只不過是電影公司用金錢炒作出來的商標,觀眾只是在追逐一個虛幻的偶像,而不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完美演員,好萊塢的明星其實就是在周而復始地吸引著觀眾進入影院的商業工具而已。片中設計的為女明星幕后代聲的橋段已成經典,港片[下一站天后]就是以此為題材的作品。

典型好萊塢——[慧星美人] All About Eve 1950
導演:約瑟夫·曼基維茨
[慧星美人]是一部以戲劇是為背景的故事,三個主要角色混跡于紐約的劇壇,但所指仍是好萊塢,片中每個角色都以好萊塢為最后歸宿,因此影評界當年把這視作好萊塢自我審視的影片。片中三個主要角色,一個是因星運當紅而喪失自知之明的女明星;一個是為登上明星寶座而不擇手段的新秀;另一個則是利用筆桿子混水摸魚的無恥文人。這些都是好萊塢怪圈中極富典型的人物。明星一直以來都是娛樂圈最得寵的“動物”,影片揭去這層華美面紗,表現她們出賣靈魂,爾虞我詐的種種卑劣行徑,包括她們內心世界的空洞和荒蕪。她們都必將如彗星如,艱難的閃亮,然后一閃而過。當伊芙接過獎座向被她擠下臺的瑪戈獻上口不對心的恭維之詞時,我們為好萊塢的坦率喝采吧!
黑幫無厘頭好萊塢——[黑道當家] Get Shorty 1995
導演:巴里·索納菲爾德
奇利為追回借款來到洛杉磯。他接受一家賭場派給他的任務——向二流電影制作人哈里收取賭債。不料奇利是個超級影迷。他非但沒有打斷哈里的腿,反而以自己的經歷為原型向哈里提出了一個影片創意。由此奇利發現自己有制作電影的天賦,便毅然改行,做了好萊塢的制片人。這個創意與伍迪·艾倫的[子彈橫飛百老匯]類似,只不過[子]片調侃的是舞臺劇,而這部影片是對電影圈內各種矛盾喜劇化的嘲諷。導演把黑道跟好萊塢影界結合在一起,做了一個大膽的諷刺,讓觀眾看到二流好萊塢商業片從籌資、撰寫劇本到尋角,是怎么樣的無視責任和凌亂不堪。把黑幫喜劇的無厘頭跟社會諷刺結合在一起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惜本片處理得不夠圓熟,沒有達到那種真正辛辣尖銳的效果。
好萊塢游戲——[大玩家] The player 1992
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主演:蒂姆·羅賓斯
好萊塢大制片人格芬·米路接二連三的收到匿名恐嚇信,他懷疑是一個叫大衛·卡漢的編劇,于是找到他談判,結果失手誤殺了他。不久他在汽車上又發現了一張恐嚇明信片,才知道找錯了人。此時,他的工作地位受到了動搖??偛门蓙硪粋€新的制片拉利·里維,欲圖接替他的位置。故事發展到這里,潛伏的危險變成副線,而主線凸顯出來,成為商業的好萊塢捍衛自己權益的一場爭。格芬·米路終于開始了他的反擊,他得到一個編劇的一個故事,編劇斬釘截鐵要求必須是悲劇結局,必須拒絕使用大明星。格芬·米路以他多年從事制片的經驗,知道這是個燙山芋,故意讓給拉利·里維做這個項目,而年輕氣盛的拉利·里維果然落入圈套,如獲至寶的做起了他的奧斯卡之夢,但注定失敗。影片在米路手里投拍后,他用了最紅的明星和最俗套的商業結局,編輯邦尼指責這種篡改,而拉利·里維和原著編劇都換了一副嘴臉,聲稱這是絕妙的改編。被炒的邦尼找到格芬·米路,卻被他冷淡的拒絕,撇下哭泣的邦尼揚長而去,成為這個好萊塢游戲的最大玩家。
影片的嘲諷仿佛無處不在,它用每一個橋段都在表現,在這個看似藝術至上的造夢王國里,只是利益熏心的制片人盡情把玩的一場游戲,制片人殺死編劇,隱喻了好萊塢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誰,這一重大命題。影片有一處貼的是弗利茨·朗格犯罪片名作[M]的海報,下一場戲便是格芬·米路和娟的燭光晚餐,餐桌上的標牌上寫著“Mr M”,表明這是“米路先生”的預定座位,但如果將影片的劇情和[M就是兇手]的片名相結合,這個嘲諷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造夢的代價——[穆赫蘭道] Mulholland Drive 2001
導演:大衛·林奇
大衛·林奇說:“其實每個人對好萊塢都多少抱有幻想?!彼运赱穆赫蘭道]中營造了一個極其詭異、具有夢魘般氣氛的好萊塢,徹底粉碎了人們一相情愿的幻想。
來到好萊塢尋夢的女演員,完全放棄自己的真實面目,塑造出一個好萊塢需要的、通過不斷自我暗示而變得更加完美的形象。而真實世界與虛幻想象在好萊塢,早已模糊了邊界,不再壁壘分明。[穆赫蘭道]的驚心之處是它在一場生死榮華的大夢中留下了一把開啟真相的鑰匙,一旦擰開之后,醒來的世界截然相反,但問題是夢中人和觀眾都已經分不清哪個是夢哪個是現實?或許這就是好萊塢最大的殺傷力,讓你再也無法找到真正的自己。

明星喊救命——[名人百態] Celebrity 1998
導演: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一向是好萊塢旗幟鮮明的反對者,他的這部[名人百態]就以嘲諷的筆觸刻畫了好萊塢形形色色的明星圈子。他用黑白色調隱去了好萊塢外圍五顏六色的雕飾光環,從一個發著好萊塢夢的中年作家的角度,新奇而被動地接受明星真實甚至荒誕的一面。他們在酒店大吵大鬧,縱欲奢華。伍迪·艾倫直接越過了這些人物虛假完美的表象,表現出他們受身份限制的虛偽冷漠,或是因明星身份而產生的膨脹心理。而劇中主人公經歷的這場熱鬧,完全像一場自發的白日夢,最終了無痕跡。這也許就是伍迪·艾倫眼中的好萊塢,外觀誘惑重重,內里卻空洞無物。影片開頭和結尾都出現的“HELP”,也許既是明星背負假象的壓力,又是伍迪·艾倫對這層層假象,發出的忍無可忍的求救心聲。
謊言比真實更可信——[西蒙妮] Simone 2002
導演:安德魯·尼科
虛擬的完美遠比缺憾的真相來得重要,這是好萊塢的信條之一。[西蒙妮]中電腦虛擬明星締造的瘋狂并非毫無根據,現實世界中的偶像崇拜程度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如今大批FANS所追逐的明星也只不過是好萊塢精心打造的一個又一個幻象,好萊塢為大眾提供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大小明星,品種之多必有一款適合自己的選擇。
由安德魯·尼科擔任編劇的[楚門的世界]一片是針對媒體過分干涉隱私這一問題出發,而[西蒙妮]則是從制造者的角度切入,兩者的實質都是在探求一個可能存在的真相。[西蒙妮]更深入地探討了群體的追逐心理以及好萊塢對此心理的完全迎合,前者在此心理中獲得虛假的滿足,而后者利用制造幻象牟取暴利,整個世界變得真假難辨、一片混亂。[西蒙妮]如同一則荒誕寓言,也許并不尖銳,只是以嘲諷的方式揭露假面。

人格分裂的好萊塢——[改編劇本] Adaptation 2003
導演:斯派克·瓊斯
[改編劇本]顯示出一個編劇對好萊塢所做出的最大挑戰,片中的編劇查理·考夫曼嘗試表現一個完全沒有所謂故事線索的題材,他絞盡腦汁、心力交瘁,試圖尋求一個巨大的突破。但其中的掙扎和干擾是明顯的,考夫曼的孿生弟弟,就是完全好萊塢式的思維方式,永遠是在既定基礎上發展“新”的思路,以制造更多的高潮吸引觀眾,永不打破已有模式去另辟蹊徑。片中兩個凱奇的掙扎仿佛就是編劇本人在創作本片時面臨的困惑與不安,一個藝術創作者本能的突破,和一成不變的市場運作之間力量懸殊的角力。
繼妙趣橫生、出人意料的[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之后,斯派克·瓊斯和查理·考夫曼這對黃金搭檔再次合作了這部[改編劇本],遠比上一部作品要晦澀、艱深得多,野心也更大。其突破現有方式的意圖顯示出導演和編劇對好萊塢的不斷重復深感厭倦,但是影片到最后還是出現了好萊塢的傳統敘事手法,這也許真正體現出創作者的矛盾之處,又或者它是讓觀眾自己在人格分裂的好萊塢中選擇需要的一面。
凈化骯臟世界之火——[巴頓·芬克] Barton Fink 1991
導演:科恩兄弟
40年代,好萊塢已經成為一個金錢至上的天堂,同時也是創作者的地獄。在紐約成名的舞臺劇作家巴頓·芬克來到好萊塢,卻陷入了創作危機。在好萊塢他還遇見了一直十分喜歡的作家比爾,但是比爾嚴重酗酒、瘋瘋癲癲,已經被好萊塢消耗掉了所有的激情與才能。巴頓·芬克為所有一切困惑不已,電影公司的老板可以毫不猶豫地舔他的鞋底,也可以不留余地地將他掃地出門,這一切只取決于他的劇本能否為他賺錢。更詭異的是巴頓還遭遇了離奇的謀殺案,最終改變一切的是他的鄰居查理,一個自稱是推銷商的胖子,卻如同世界的審判者一樣將房子燒了個干凈,而巴頓·芬克只能隱入一個虛幻的世界。影片的結尾顯示出科恩兄弟的矛盾,作為一個創作者,在電影公司和觀眾以及自我之間都無法找到一個生存空間時,他只能尋找一個幻想中才存在的出口,好比海邊的那個泳裝女郎。
演出必須繼續——[好萊塢結局] Hollywood Ending 2002
導演: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出席了太多的頒獎禮,似乎他也明白“演出必須繼續”這個道理,所以[好萊塢結局]作品是伍迪·艾倫面對好萊塢的一次充滿矛盾的悖論。他通過諷刺自己來諷刺整個好萊塢,甚至也諷刺了欣賞他的法國人,可以看出伍迪·艾倫內心更希望獲得的仍是本土的肯定,但是對那些虛偽、愚蠢而自以為是卻又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人(也就是代表著好萊塢價值取向的電影公司老板),他既無法掩飾自己的輕蔑,又無力與他們抗爭到底。伍迪·艾倫十分清楚自己的處境,[好萊塢結局]和他今年的新作[還有什么],片中的主人公都成為主流社會的拋棄者,也許伍迪·艾倫就算妥協,也是不情不愿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