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波 張邦松

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從1994年開始,中央電視臺開始在內容上進行數字化的改造,但是沒有相應的傳輸和接受系統,數字化的內容最終又變回模擬電視的形式傳入百姓家?!白鳛楣澞吭搭^,這一步提前做是數字化計劃的一部分。”央視技術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曹青說。
由此,數字電視的命運開始了一波三折的歷程。時間回到1997年,世界上的數字電視已經開始“熱”起來,特別是歐洲,他們的地面(無線)接受數字電視初見起色,據廣電系統的官員介紹,廣電總局的意見是先發展地面(無線)數字電視。
當時,廣電總局委托央視開始對當時的歐洲標準、北美標準、日本標準做測試,那時國內還有上海交大和廣電總局廣科院的兩個地面數字電視科研的項目,“我們跟蹤并建立了三個國外標準的實驗網,最后在1999年年底我們開始了正式的系統測試?!辈芮嗾f。
同一背景下,1999年建國50周年的地面高清晰轉播也是地面(無線)標準的一種嘗試。當時使用的兩個標準就是上述國內的兩種標準技術。
經過一年的測試后,央視于2000年年底出具了測試的報告和建議,參與檢測的曹青最青睞的是歐洲標準。但是,做實驗的人們沒有想到這個報告會“石沉大海”,3年過去,至今仍然沒有公布結果。
意味深長的是,這個報告的命運從側面反映了廣電當局對于數字電視在戰略上的一次重大的轉型:在2000年的九運會上,央視開始推出了基于數字電視的互動電視——從此數字電視的重點開始轉向了有線電視,而不是地面(無線)數字電視。這時,廣電總局再一次委托央視等部門做有線數字電視的測試。
而這些測試最終促成了有線電視的數字化。事實上,世界上一些國家已經給出了不同的“出路”,美國已經普及的有線電視,他們的數字電視更多的就是有線電視的數字化,而歐洲的國家就恰恰相反,他們喜歡無線電視,無線傳輸顯得至關重要;而日本就是兩者并行,有線無線都發展的不錯。
“由于地區差異很大,利益分割過多,中國不可能一個標準一刀切。”國家信息產業部電視電聲研究所教授楊秀華說,這也是目前標準之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