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的廢舊家電處理不再有這樣手工作坊的污染和混亂。
處理廢舊家電是一個沙里淘金的產業,但在中國還是一片荒蕪
北京大興,京環工業廢物處理服務站內一片忙碌的景象,他們受北京市環衛局委托處理惠普、朗訊、IBM等企業的廢舊電子產品。在這里,為數不多的工人正在對廢舊電子產品進行沖壓和粉碎,有的則在進行人工分解,把廢塑料、金屬、墨粉等分開。一位工人說,他們以前是做簡單的工業廢物處理的。
“服務站僅十幾個人,每年接受的處理品約150噸左右,只占北京電子垃圾總量的很少一部分。其余的我們也不知道都流到哪兒去了。”該站喬站長有些無奈地介紹。這是北京惟一一家處理廢舊電子產品的廠家,收入微薄,工作繁重,缺乏動力。
喬站長恐怕沒有想到,他所從事的正是一個“黃金產業”。遠在浙江的臺州地區,那些專門處理廢舊電子的企業已經聯合搬進了“再生資源工業區”。在那里,人們處理這些電子垃圾的手段已經相當的先進。“農民怎么會懂化學和電子呢?是市場教會了他們。”剛從該地區考察回來的馮良處長說。
秘密在于,這里的廠家每加工一噸電子垃圾可以賺到數百元。照日本經驗,一個處理量在15萬至25萬臺的中等規模企業,處理生產線全部自動化,投資大約在300~500萬元之間,回報主要來自政策性處理收費和處理產品產值。即使在發揮80%的生產能力之下,3~5年也能收回成本了。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一些工藝流程可以通過手工解決,企業進行半自動化的生產,生產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而那些因此而致富的人恐怕也沒想到,他們正在充當中國電子電氣制造業的“靜脈”。張友良教授形象地比喻,如果將物流比作血液循環,在一個資源可循環型的家電工業中,原材料的采集-設計-制造-銷售-使用-廢棄屬于“動脈產業”,而從廢棄產品中回收能利用的有用資源,并在此過程中發現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例如產品在選材、結構、標識等方面是否有利于回收利用等,進而實現廢家電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則是“靜脈產業”所應當實現的。“靜脈產業”將終結傳統的“先發展,后治理”窘境。
時至今日,中國的制造業仍然是單一的“動脈產業”,而今年上半年即將出臺的一系列規定將從制度上為中國的制造業安上“靜脈”。
當然,“靜脈”并不是一天就能生成的,政府部門和企業目前在很多問題上仍存有分歧,首要的問題是怎樣回收與處理這些廢舊電子產品。馮良處長認為,在對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方面,企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可以通過自己的銷售網點,回收本企業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但海爾、上海索廣等企業去年曾提出異議:企業有義務對廢舊電子產品進行回收,但是回收的費用由誰來承擔呢?這也是目前癥結所在。
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更愿意將陌生的“靜脈”功能外包的話,建立專門的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與處理公司就顯得很有必要。“其實近兩年,有意向進入廢舊家電回收行業的企業和個人非常多,經常有人來咨詢,但是,至今中國還沒有一條現代意義的大規模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生產線。”國家經貿委一位官員說。
劉福中認為,正規回收企業必須滿足嚴格的環保要求,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投入比較大。加上相關政策制度仍未健全,正規的回收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廢舊家電處理數量很難保證,一些投資者仍在持幣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