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仰峰等
給信訪設立"終點站"
鎮干部打傷了農民,農民逐級上訪,上訪材料在一月之后逐級下轉。縣里要求鎮長查辦,鎮長交給村長做工作,村長又叫組長落實,組長將批滿文字的材料退給農民,農民不再上訪,決定去打那名鎮干部。
聽起來荒唐的事情,卻在陜西省安康市的一個鎮子真實地發生。
在這種沒有止境的層層批轉中,上訪者轉白了頭發,矛盾轉回了原地。
長期以來,"誰的屁股誰擦",成為一些地方要求被訴者改正或加勉的習慣邏輯。那么,設立一個批轉上訪的"終點站"如何?如此,解決問題的效率會提高,那位上訪的陜西農民也就不會去打鎮干部了。
"末位淘汰"也要講科學
湖南邵陽市今年7月出臺了《邵陽市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辦法》,也就是"政府末位淘汰制",規定市民給45家行政職能部門的工作作風和效率綜合打分,凡是連續兩次測評排名最后的部門,其領導將被責令辭職。
按照這一規定,該市城管局局長近日即將"下課"。
但"政府末位淘汰"要真正執行到位,還應有一個科學的退出機制為輔助:對那些綜合素質高卻測評不過關的干部,設置一個考察期,調至另一個職能部門"以觀后效",考察期間仍無法讓市民滿意,再淘汰也不遲;對那些庸者,也應有符合其能力的合理崗位安排,既讓其斷了"曲線調動"的念頭,也有利于穩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