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若
現行稅制下,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主要是由中低收入階層交納的,而高收入階層收入來源的復雜性決定了其絕大部分收入是個人所得稅所無法調節的。
在一系列富人逃稅風波之后,富人納稅問題一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最近有關個稅是否應調高起征點的討論再次讓個人所得稅成為熱點話題。
個人所得稅一向被認為是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個途徑,有助于解決貧富差距——“消峰”。但是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副院長錢晟認為,個人所得稅所起的“消峰”作用只是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才會起作用。在中國大多數人還沒有富裕起來的時候,個人所得稅在中國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更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個人所得稅占整個國家稅收收入的比重在美國達到了30%左右。
目前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在全部稅收收入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即便是在加強征管的2002年,在增收了209億元后,個人所得稅收入也只有1205億元,不到全年稅收收入的7.1%。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個人所得稅所起的作用與該國的收入水平、工業化水平、經濟發展階段有著密切關系。當個人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個人所得稅的調節功能、財政收入功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相反,個人財富、個人收入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有時甚至還產生負面影響。
錢晟認為,過分強調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作用,會影響投資者積極性,甚至導致資本外逃,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而言未必就是一個“福音”。
北京市工商聯甚至擔憂,靠人為力量加大對富豪的征稅力度去救濟貧困人口,必將付出降低效率的代價。而一個總是讓企業家、創業者心有余悸的社會,企業財富的增長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也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尚希表示,盡管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對工資、薪金所得采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設計了調節功能,但現實中,它發揮的卻是一種“逆調節”功能。中國的個人所得稅大部分是由工薪階層交納的。
中國高收入階層收入來源的復雜性決定了其絕大部分收入是個人所得稅所無法調節的,使個人所得稅的高邊際稅率僅僅成了一種擺設。中低收入階層不是個人所得稅要調控的對象,而現行稅制下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卻主要是由中低收入階層交納的。
此外,征管水平是稅制有效實施的管理保證,一個復雜的稅制就需要有較高的征管水平與之相配合。征管水平低,偷逃稅的風險下降,有意偷逃稅就會增加,若再加上稅制復雜,將會使偷逃稅和稅收規避更為普遍,稅制的有效性更會大打折扣。
劉尚希認為,更為重要的不是想要做什么,而是能做什么。目前,中國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征管能力還相當弱,面對納稅人收入來源的多樣化、而且不少是采用現金結算方式,隱蔽性很強的現實,發揮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作用恐難“成人之美”。成熟的實踐才有成熟的制度,才有成熟的管理。
劉尚希認為,面對現實中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在累進稅收調節顯得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政府必須要尋找其他更為現實有效的手段。
解決當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問題,應更多地運用公共支出這一手段,設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需要,以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帶來的貧困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還會不斷增長,與之相應個人所得稅增收的潛力還很大。長遠看,個人所得稅在中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會逐步增加,它所起的作用也會逐步顯現。但在其他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對個人所得稅寄予過高的期望,未必就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