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家的愛與自由
鄧肯仿佛是一個活動取景器,把幾十年前一些有趣的活動風景推到我的眼前:當然還有她對生活的真誠,以及一些有關生命深處的東西
無論如何,以目前的世風,若是聽到有人認真地說到愛與自由,我認為,推斷此人不是個騙子便是白癡多半不會出錯。這是一個物質時代,人們在專業化的要求下,不知不覺地被培養成或好或壞的技術人員,成為某一行業的權威或一般從業人員,西方社會如此,悄悄效顰的亞洲的情況更是可想而知。
全面而徹底的民主化制度加上發達的傳媒,使文化風氣無可避免地向下看齊,普通人的心靈里裝的只是肉體欲望,因此,用利益二字代替上帝看來簡潔而易行,值得嘗試。不過,我相信,總有一些人仍對我們這個簡單而舒適的世界不滿足,我推薦不妨讀一讀鄧肯的自傳——《我的愛,我的自由》。
第一次看這本書好像是在上大學的時候,當時的閱讀心理主要是對于名人逸事感興趣。鄧肯是個舞蹈家,不用說,身材差不到哪兒去,還是個女的,以我當時的人生經驗,出名的女人在姿色上總不會差到哪兒去,而她的足跡則遍及全世界——倫敦、塞納河、布達佩斯、阿根廷、俄國,當然,還有希臘,這都是我幻想著以后要去的地方。
當然,我更感興趣的是,隨著她的足跡,她的愛情也撒遍全世界。事實上,我當時處于青春期,即使僅憑對于一個舞蹈演員的性幻想,也能叫沒出息的我手不釋卷地閱讀這本書。
何況書中還有一系列叫我感興趣名字——長相難看的嗅蜜大王鄧南遮,這個意大利人善于討好女人并得到她們,我總想搞懂他對那些女人說了些什么;還有羅丹,當時的文藝青年幾乎人手一本《羅丹藝術論》,里面盡是些叫我覺得了不起的藝術見解,使羅丹的形象在我心中異常高大,高大到真叫我想找點什么證據使他的形象矮小下去;此外,還有在當時中國流行一時的詩人葉賽寧,再多看一點書便知的戲劇家斯坦尼拉夫斯基。鄧肯的生活也令人感興趣,她生于一個窮家,風光過、富過,還傍過一個英國的百萬富翁,為了男人,她與自己的女學生爭風吃醋。
在我眼里,她仿佛是一個活動取景器,把幾十年前一些有趣的活動風景推到我的眼前,我很高興地從鄧肯口中得知那些名人都對這個很會跳舞的女人說了些什么,當時我還不知道性符號這一個名詞,否則便會因看到名人遭遇性符號時的表現而更加開心。
鄧肯描述自己生活的手法,十分性感。在她的描述中,她的痛苦與豪情不知為什么總與她的肉體聯系起來,加上書中的幾幅模模糊糊的相片,真是不禁叫人浮想連翩,此手法把我吸引得牢牢的,我記得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然后跑到朋友那里去,大段大段地復述書中內容,驚異于羅丹竟敢初次見面便伸手摸鄧肯的乳房。
當然,我并不總是低級趣味,我當時還喜歡鄧肯寫下的類似下面的氣勢磅礴的句子:“我看見美國在舞蹈,她的一只腳高高地踏在落基山顛,張開的雙手從大西洋伸展到太平洋,美麗的頭顱高聳入云,頭上戴著千萬顆星星組成的金光閃閃的皇冠。”現在覺得這類句子有點夸張,但在當時,卻迎合了我莫名的青春激情,因而把她的舞蹈想象得神乎其神。
后來我與一個跳中國舞的姑娘要好,還介紹鄧肯給她。相處一段后,叫我驚奇的是,不都是跳舞的嗎?中國舞蹈演員與書中鄧肯的生活相去怎能如此遙遠?
當然,世上只有一個鄧肯,大膽與率直,她不僅會跳舞,還是個相當有頭腦的藝術家,對生活有著自己獨特而真誠的理解。我不再用下三路的眼光看待她的生活了,那是我的偏見,更是對別人真誠的侮辱。
10多年以后,再次翻閱這本書,我確定,通過努力,人們是可以見到一些有關生命深處的東西的,就連舞蹈也能成為一種聯結心靈與肉體的紐帶,這種形式與方式,為那些諸如鄧肯之人所開創、所豐富。對于后人,它很像是一筆無形的公共遺產,盡管文化與藝術精神方面的遺產現在標價甚低,試圖關心或繼承的人也很少,但毫無疑問,卻是那少數人賴以取得豐富精神生活的可貴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