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肯定不是農業社會的面貌,不是嗎?
如果說去年是“小資當道”,那么今年的媒體熱點就是“中產期待”——中國年輕一代的城市人口正在一個互聯網的枕頭上,做著中產階級的夢。
年輕人沒有錢,只能“小資”,中年人事業有成,應該可以“中產”了。這樣的觀點不僅社會學者們認為“靠譜”,似乎連社會大眾也可以接受了。
本月8日,按照官方的假日規定,人們剛剛過了春節回到工作崗位第一天上班。這個時候同事們相互問候節日、交流各地習俗;這個時候股市還沒有開盤,政府官員們還沒有新的政策要發布;這個時候美國剛剛掉了一架航天飛機,似乎海灣戰爭一觸即發。
就在這個時候,南方某報發表消息說,未來5年內,科技開發型企業家、國外駐華企業的中方管理人員、國有金融行業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等五類人會成為中國新興“中產階層”的代表——在元宵節前仍是春節的氣氛中,這個消息真是刺激人們的胃口。
報道說,目前在國內要過上“中產階層”的生活,需要家庭中夫妻雙方月收入達1萬元,中等的中產者家庭為月收入2萬元,高級的中產者家庭是4萬元左右。
我翻閱了網站上的網友留言,許多人以現身說法的舉例方式表達悲觀情緒,認為自己的生活距離這個標準是何等的遙遠;當然也有一些提前進入“中產”者,以無比優越的字句證明他“和女友兩個人收入已經達到3萬元,但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過法”云云……
事實上,就在這個時候,電視里播放的畫面卻是各地民工使春運潮提前,廣東地方當局發布當地用工指數說今年不會有增長,但各地大批民工卻源源不斷地涌入。有報道說,去年全國流入城市的農民工超過9400萬人,其中三分之一沒有工作。
就在這個時候,報紙上發表了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一個月前的講話,稱“農民失地失業將影響社會穩定”,警告勿讓農民失去生存的根本。
老實說,以中產階級和進城民工并列,似乎有些殘忍。但我之所以這么寫,是基于對中產階級的認識——當下,在言必稱美國的中國知識界,人們寧愿說點兒美國的NBA或者硅谷的期權,也不愿看看中國仍是傳統農民占據主流地位的現實:中產階級是工業化社會的產物,肯定不是農業社會的面貌,不是嗎?
當然,這些國民心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共十六大所帶來的變化。過去中國官方用語習慣上說的“國富民強”,現在已悄悄地變成了“民富國強”——國與民之位置變化、富與強之深刻意味,透露了肯定民間“崇富”的某種趨向。
這好比說,過去大陸官方立場上“先國家后人民”的倫理次序已獲改變;過去官方意識中“讓國家有錢”的基本認識也變成了“讓人民更富”。從前政府號召人民積極儲蓄支援國家建設,如今高層希望百姓消費手中的積蓄以促進內需……
年前我在法國訪問,剛巧與著名經濟學家胡鞍剛先生同行,便就近向他請教。這位國情專家回答我,小康目標的實現,恐怕主要看農民的經濟條件是否達到了,他們畢竟是中國社會結構中的主體。否則,只能證明貧富差距繼續擴大。
我認為,僅用某些片面的數據證明某些觀點,是難于成立的。如:中國當前資本所有權結構比例中,國有資產只占26%,大陸居民個人擁有57%的資本額,而集體及外商(含港澳臺)占有量都不到一成。
早在去年10月間,官方統計機構就曾發布過一組數據,謂大陸戶均家庭資產擁有量超過20萬元人民幣,以現金、存款、證券看,政府、企業、住戶占國內金融資產比重分別為18.6%、31.7%、49.7%,可看出居民占有大部分金融資產,且都是凈資產。
這個由統計結果算出來的“利好消息”,似乎并不為大眾所接受。還記得當時很多網友曾批評說“這個統計肯定有所夸張”,有的人則稱20%富有者階層占據80%以上的私人總資產……我同意,后面一點,更接近于事實真相。
不管怎樣,中國仍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一個資本稀缺的窮國,資本效益是美國的3%。若想追求民富,任重道遠,的確不易,亦非短期可以奏功。
另一方面,枕頭是相同的,但夢想或會完全不同。既然夢想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也是其生命追求的動力,中產之夢并無不妥——說到底,這不過是媒體的佐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