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穎
市場不規范、勞動力供大于求、農民工維權意識不夠,造成拖欠工資現象普遍,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制度建設和監察力度。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2年11月28日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檢查的通知》,確定春節前后開展對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的專項檢查工作。就此,中國《新聞周刊》對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司司長祝晏君進行了專訪。
新聞周刊:春節前大面積拖欠民工工資現象,直接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您認為問題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祝晏君:從范圍來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在多數地區都存在,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企業和餐飲服務等一些小型勞動密集型企業。
原因首先是由于建筑業市場不規范。有的用人單位有錢不給、故意拖欠,而有的建筑單位建筑工程層層轉包、工程款不到位,造成資金困難,最后轉嫁到農民工身上。其次是因為建筑市場是買方市場,施工力量很足,農民工為了攬到活,即使單位說沒錢,也會干,他們相信以后總會有錢的,這就埋下了隱患。第三就是農民工本身的維權意識不夠。
不能簡單說某一方面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必然性。現在中國正在對這種不規范的做法加大治理力度。
新聞周刊:在制止拖欠民工工資方面,勞動監察部門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祝晏君:現在主要是兩個手段。一個是通過勞動監察,進行維權。各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都有勞動監察隊伍,對用工單位執行《勞動法》的情況進行檢查。拖欠工資這種行為理所當然是監察的內容之一。第二是通過勞動仲裁這個法律機構,它也是維權機構。此外,我們也通過政府行政手段對企業做出要求。
勞動行政部門要加強對用人單位工資支付情況的檢查,同時通過行政手段建立一個對農民工的工資支付進行監控的制度,現在我們正在著手做這樣的工作。這種制度是要從源頭上進行治理,而以前只是事后的處理。比如廣東南海搞了一個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效果不錯,這就是一種事前監控的信息系統,對所有拖欠工資的可能性都能事先發現。這個事前防范系統現在正在開始實施,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成熟。
新聞周刊: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司法局剛成立了一個專門針對外地勞工的法律援助工作站,您怎么看這一舉動?
祝晏君:這些都是不同的部門站在不同的角度維護民工合法權利。不光勞動保障部門在做,其他的有關單位都在行動,建設單位,建設的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會以及法律部門都在行動。法律援助中心就是幫他們依法維權。勞動監察隊伍都有監察電話,向社會公布,如果舉報就會受理。
新聞周刊:有人擔心這種拖欠民工工資的情況如果長期存在,就有可能在中國形成一個“勞務黑市”,您怎么看?
祝晏君:我認為不會。現在我們國家勞動力市場建設越來越規范,不會讓這種現象長期存在。
現在的勞動力市場基本做到了有場,有市,有價。有固定的場所,求職的人都到這里來,而且都是全方位的服務,現在已經信息聯網。在網上發布用工信息的時候,對勞動力的需求內容寫得非常清楚,其中很重要的是價格,工資是多少。我們在構筑這個勞動市場的時候,從工資的角度來講叫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指導價位,引導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指導了企業搞好用工分配。一旦達成用工協議之后,就要簽合同,具體的權利就體現在勞動合同中,這個很重要。
新聞周刊:您對這個問題的前景怎么看?
祝晏君:大家的法制觀念越來越強,市場只能越來越規范。
中國有13億人口,農民占了很大的比例,農民富了,我們才能達到小康水平。他們進城對城鎮建設起了很大作用,拿北京來說,已經成了北京建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他們的合法權利理應得到重視。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們有一套管理手段和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就要把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結合,并逐步過渡到以法律手段為主。但是現在是過渡時期,必要的手段還不能丟。現在法律還不太健全,和《勞動法》相配的法律法規雖然有很多,但是總體上還很缺乏,所以我們在不斷地完善。在這個執法過程中,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上一點經濟手段,都是必要的,但是最后的目標是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