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芳

8月5日,美國密西西比的里奇·康帝來到法國艾菲爾鐵塔下。據統計,今年前五個月大約只有214萬美國游客來到法國,比去年同期少了30%。
美國人的躑躅出游給歐洲旅游業帶來的創傷不輕,因此歐洲正在使盡渾身解數拉攏昔日的“美國愛人”
倫敦——非同尋常酷熱的八月驕陽下,威斯敏斯特碼頭,河面上游艇來來往往。一縷微風將一陣混雜各色語言 法語、阿拉伯語、印度語、俄語、西班牙語的喋喋嘈雜聲送上岸。一切看上去象征著旅游業的復蘇。
美國佬哪里去了
但是人們卻難得聽到一個口音,那就是以往在歐洲國家首都的旅游景點遍處可聞的、極容易分辨的美國腔。這倒并非美國人偶爾為之的緘默,而是他們壓根兒就不在。
英國一度是美國人到歐洲度假最青睞的目的地,該國數字顯示2003年上半年美國游客下降了11%。意大利則是20%多,而在法國情況更糟,數字顯示降低了26個百分點。
“在9·11前,我們顧客中大約45%是美國人。”莫里斯科·密斯特茲感嘆道:“如今在生意好時,美國人也才住了我們20%的房間。”他是一家小型三星賓館在巴黎左岸銀行的首席接待員。
并不僅是那些身在旅游行業的人才察覺美國游客在意大利數目的銳減。在著名斜塔的所在地比薩,警官加科莫·格拉斯奇說,自打1991年海灣戰爭后他就沒見過這么少的美國人來。
到歐洲旅游的美國人一再減少,為許多歐洲人敲響了警鐘。本來從旅行代理、出租車司機、賣明信片的攤販到導游,有成千上萬人都打算從美國人的荷包中賺取美元。
去年在法國,來自美國的觀光客要比來自其他國家觀光客呆得時間更長,花得錢也更多——美國人的花費比英國人和愛爾蘭人加起來還要多,而人數只占他們的1/5多一點。在英國,平均一個美國人一趟旅行要花費1000美元,也遠遠勝過來自歐洲大陸的旅行者。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美國人的躑躅出游給歐洲旅游業帶來的創傷不輕。法國雅高酒店集團上半年報告表明:收入跌落了7.8個百分點,意大利旅游局的報告中也指出了今年上半年旅社的損失達到數百萬美元。
把美國人拉回來
一些美國人擔心恐怖主義而躑躅不前,一些則在旅游上身體力行國內游的“愛國行動”,還有一些人則是苦于美元的疲軟令出國度假花費上漲,因此放棄出國度假。
美國和法國在伊拉克戰爭上的不快爭吵也可能造成了大批游客的流失,以往他們醉心于攜帶相機拍攝巴黎和法國其他地方的古今美景。
而且,今年的確不是個出游歐洲的大好時機。森林火災席卷蹂躪了葡萄牙和里維埃拉的植被,巴黎熱浪導致一些居民喪生,法國演員的罷工奪走了這個國度最受愛戴的夏季藝術節,地中海的超高溫也讓人急于逃離歐洲去避暑。
另一個挫傷美國人出游熱情的因素是歐元和英鎊的堅挺。還在兩年前,一美元能換算1.2歐元,如今只能兌換到少于0.9歐元。對于美國人而言,這意味著去歐洲度假的花費漲了30%多。
那么歐洲該如何讓他最鐘愛的訪客回心轉意呢?
法國最近發起了一項耗資200萬美元的針對美國游客市場閃電戰,冠以誘人的口號“讓我們重渡愛河”;英國則在美國電視上斥資3百萬美元,掀起了宣傳英國歷史和遺產的廣告運動。此外,歐洲各航空公司和旅社為奪回美國市場所做的最新打包旅行活動,也配合此次市場推廣運動而競相打折。
但是他們還得繼續努力競爭,對手有美國國內出游之“愛國假日”,以及被認為比跨越大西洋更安全的西半球旅行。
“來自美國國內旅游和短途旅行的競爭在加劇,”英國旅游局專家艾里伊特·弗里斯伯聲稱。不過他認為,一旦美國人覺得價錢公道,服務也不錯,他們還是會打算出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