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墮
在今后的20年里,將有2億中國人逐漸老去。國家提供的基本養老保險,只能保證你的基本溫飽。所以,每個人,即使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該有一份退休的養老規劃,用30年的時間準備養老,并不算早
“目前的我國的人口結構圖還是一個金字塔形,上面是一個尖,老年人處于最頂端;到2025年就會是一個鐘形,頂部豐滿圓化;2050年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桶形,而且開口寬,底部窄”,熊必俊說,“到那時我們將有一個龐大的老年群體。”
目前我們平均5個人贍養一位老人,到2030年就要4個人贍養一位老年人。清華大學老年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裴曉梅教授告訴記者,2050年老年人的贍養比(勞動年齡人口贍養老年人口的比例)會高達70%,也就是說100名勞動者要贍養70名非勞動者。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當我們有朝一日加入這老人大軍時,誰來贍養我們?
“基本養老保險是一口熬粥的鍋”
“保障每一個公民年老時的生存,是國家的當然責任”,裴曉梅接受采訪時說,“國家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免于社會貧困線以下。”這種公平依靠的是政府的“基本養老保險”。
在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6號文件)中,規定養老保險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額外養老保險,由國家強制執行。
按照這樣的制度設計,當你退休時,國家到底能夠承擔你多少養老金?平安保險北京公司個人財務規劃師陸原算了一筆賬:假設你的個人月工資一直是1500元不變,全市平均工資也是1500元不變,那么粗略計算,工作25年后你可以領到的退休養老金大約為每月1130元左右;如果你月薪是5000元,最后的退休金大概是一千五六百元。基本養老保險保障的是社會公平。所以,不論現在工資多少,最后的差別并不大。
陸原這樣比喻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是一口熬粥的鍋,每個月每人從自己的米袋里或多或少往鍋里倒進一把米;到老了的時候,分到一把或大或小的勺,從鍋里盛粥。但你喝到的只是粥。”
現實情況下存在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即基本養老金的資金缺口。在我國,長期以來退休工人的養老金依賴于“現收現付”體制,也就是用年輕工人交的錢去支付老年人,仿佛一個接力棒一代一代地向下傳。從上世紀80年代后,退休工人大量增加,“現收現付”(pay-as-you-go)無法維系。1984年養老保險開始轉向社會統籌的改革。
現在的問題是,老年社會保障支出加大,入不敷出。國家體改辦宏觀司負責人曾透露:我國社會保險制度轉型中,已經產生了3萬億隱性債務,還清這些債務需要30-40年的時間。根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預測,2003年我國將首次面臨養老金支付的高峰,2005年底養老金支付的資金缺口將達1000多億元。
對于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政策問題:怎樣千方百計地保證國家的承諾;對于個人來說,這意味著“基本養老保險”也并非毫無風險。
你是否需要一份養老的財務規劃?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希望“喝粥”度過下半生。“活得長是人生最大的風險”,陸原說,“你不知道自己能夠活多久,退休后再活20年還是30年?你需要多少錢才足夠養老——100萬還是200萬?”在從前,自己養的孩子,某種程度上就是自己的“養老保險”,但是到了今天,自己的養老要靠自己解決,而且是從自己年輕時就開始準備這份錢。
所以除了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金,自己再上一份商業保險是必需的。“可以給自己做一個退休規劃,目的是保證你的有生之年有錢花,”陸原說,“一般情況下,保險應占家庭收入的15%,就可以保障不壞的退休生活。還以月收入5000元為例:如果每月投入750元保險,以復利3~4%計算,繳滿15年,退休后每月可以領取3000元左右。”
對于大多數的工薪族,陸原每次都會給客戶畫一個柱狀圖,年齡是橫軸,60歲方做一個柱狀標記,告訴客戶保險上得越早越輕松。陸原解釋說,“假如你一年投入1000元,連續投入40年,如果每年的收益都有8%,這4萬元就會變成28萬。”在投資領域中,這被稱為“復利的神話”,“所以,用30年的時間準備養老,并不算早。”
基金也是養老規劃的重要選擇。“比如,你可以每個月雷打不動地劃1000元購買基金,做10到20年的投資,這部分的收益雖不高,但比較穩定”,歷維基達咨詢公司的高級顧問尹玫江說,“不同的年齡階段投資的選擇是不同的。年輕的時候可以多嘗試些風險性高的產品,比如股票投資基金;結婚生子后,就要考慮子女教育問題,這時可以選擇一些債券投資基金;當你45歲的時候,養老的問題就變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這時就要選擇風險較低但收益穩定的基金。”
“現在年輕人富得太快,更多想的是消費”,尹玫江說,“而他們的父輩,生活在體制中的人,根本無法教他們如何決定自己的晚年生活。事實上更多的中國人,不是不會賺錢,而是不會規劃自己的收入與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