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提到江南水鄉古鎮,人們馬上會聯想到烏鎮、周莊、朱家角,這些小鎮一直都是游人夢寐以求的江南水鄉美景。但除了這些人杰文豪和文化古跡享譽國內外的江南古鎮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江南水鄉古鎮,那就是地處南匯的新場古鎮。
宋元時期,當時的新場古鎮歌樓酒肆,商賈云集,有“新場古鎮賽蘇州”之譽。后來因鹽場變遷以及戰亂等變化,曾幾經興衰。新場鎮是一個很有文化氣息的江南水鄉古鎮。鎮上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一座石拱橋,傍水而筑的居民,高壘的石駁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馬鞍形的小橋,古色古香,臨街傍水,巷道幽深,好一幅江南小橋流水,小家碧玉式庭院圖畫,可與周莊、朱家角等地的江南水鄉古鎮媲美。
新場鎮文化教育歷來發達。早在宋元年間,即有瞿士彥在這里創辦義學,曾有新場鎮“科考兩朝稱威”的記載。光緒28年已有女子學堂,20世紀30年代,鎮上中小學已俱備。80年代,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社鎮文化中心”,留下了“小鎮大世界”的佳話,曾多次受到國家文化部的表彰,是全國著名的農村文化中心先進集體之一。
新場鎮至今仍保留著古鎮風貌,遺存著部分古景古跡。新場鎮史載有“筍山十景”、“十三牌樓九環龍(橋)”、“馬鞍水橋石駁岸”等名勝古跡。所謂“筍山十景”,即“石筍里”,傳說在新場受恩橋石頭灣沙中曾發現石筍,深不見底,所以過去新場鎮又名“石筍里”。
這十景,即溪灣石筍、書樓秋爽、雷音曉鐘、橫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閣晴云、上方煙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霽。
新場鎮舊時多牌坊和石拱橋,是江南水鄉特色之一。故有“十三牌坊”、“九環龍”之稱。明代所記載的牌坊有貢元坊、旌節坊、熙春坊、興文坊、余慶坊、蒞政坊、巾和坊、興仁坊、安里坊、清寧坊、需林坊,但上述牌坊早已湮沒,不留痕跡。明代朱堂、朱泗、太常寺卿朱國威祖孫三代建造的牌坊謂“三世二品坊”,坐落于新場市街正中,上額題書“九列名卿”,左書“七省理漕”,右榜“四乘問水”。惜于“文革”期間被拆除,現僅存殘跡的只有明代舉人仉甫英、仉家允父子所立的牌坊——科世坊。“文革”之后,人文意識開始覺醒,新場鎮于1986年集資修建了一座具有古典形式的三門重檐大石牌坊,牌樓上鐫刻有新場鎮古地名“石筍里”三字。
全鎮現存石橋21座,均為元、明、清代所建,多為建筑精美的環龍洞門橋。其中以千秋橋最為宏偉高大,有石階23級,以“千秋夜月”列名于“筍山十景”。
此外沿河還現存有石駁岸3600米,其中1000多米為元、明、清代年間所建。還有馬鞍水橋17座,其中15座為清代所建。橋岸建筑考究,水橋系船石塊刻有精細暗八仙、如意圖形,堅實古樸,極富江南水鄉特色。
新場鎮內現存的60%的民房為清代及民國時代所建。沿一條約1500米長的老街前行,兩旁的三棣進深的第宅廳堂透出古色古香的韻味,或門樓聳立,或石雕磚刻,或朱梁畫棟,氣勢儼然。其中較為典型的有明代的奚家廳、清代的崇修堂、張信昌宅、行素堂、葉鳳毛第宅和鄭生官宅等。
新場鎮寺廟眾多,是國內少有的集道教、佛教、基督教于一鎮的地方。現已基本修復的南山寺為元代所建,明代東岳觀則保存完好,現耶酥堂建于上世紀中葉。此外,據史載更有建于元、毀于清末的雷壇寺、永寧教寺,以及改作它用的建于明代的城隍廟、青龍廟等共十余處,無不反映出自元代以來,新場鎮經濟文化的繁榮。此外還有被列為重點保護的四棵古銀杏,歷經數百年風雨仍郁郁蔥蔥,它使得古鎮的歷史又得到了延深。
新場鎮歷史悠久,極具江南水鄉特色,且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古街、古橋、古寺、古樹,無不折射出古鎮獨特韻味,作為浦東大地惟一具有水鄉特色的千年古鎮。經過修繕與開發,她必將回歸自然,煥發迷人的光彩。以古樸寧靜的水鄉風貌征服海內外游客,成為上海旅游資源中不可多得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