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應采取哪些對策,專家們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
1、為避免“日本式”通縮持久化,應抓住時機啟動經濟順利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傮w上堅持以擴大內需為主導的宏觀調控政策,基本保持穩定,不要全面緊縮,對突出問題集中措施與力量加以解決。同時對局部過熱領域加強引導和調整。繼續擴大民間投資,適當降低積極財政政策力度,逐步淡出。加快金融結構性改革,在加快可兌換前提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定各項出口和引資政策。
2、擴大最終需求特別是人民消費需求,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強對投資方向的戰略引導,防止投資過熱,出臺啟動消費的政策和具體措施,使固定資產投資與消費保持協調增長。同時重視提高農民和城市貧困階層人士的收入,高度重視就業、貧富差距,加強城市就業的促進措施,建立資助創業的基金,對大學畢業生自己創業的給予補貼,防止引發社會不穩定。著力解決農民增收和就業問題,起碼緩解壓力。
3、規范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關系,規范政府與銀行的關系。改善城市管理和規劃,注意為中小城市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財政資金要支持擴大就業的項目,如人才培訓、社區服務等,減少公共工程支出,財政支出主要用于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制建設,著力點應放在西部、東北和農村,減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所謂“門面工程”項目,以降低房地產業的過熱程度。
4、繼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讓政府、企業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定章立規,不越位,不缺位。大力進行政府體制改革力度,“精兵簡政”“反腐倡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加快政府服務經濟方式和制度的改進。財政貨幣政策的基本穩定和進行結構調整為主,擴大就業,提高就業增長,繼續補充基本社保的缺口,積極拓展民營投資規模和領域,進一步調整經濟所有制結構。
5、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體制性問題,適時調整相關政策,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發展民間金融組織,放寬組建民間股份銀行的限制。
6、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村農業發展的投入,加大對社會事業、公共建設的投入,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使困難地區的公務員、教職員能夠按時領到工資等,免除農業稅或中西部地區農業稅,或改農業稅為所得稅。
有專家指出,應對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規律進行科學總結,因勢利導,不應片面強調跨越式發展,否則得不償失。能快則快的想法是短視的,其負面作用可能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