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增幅較高,那么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何在?在我們給出的內生性因素起決定性作用、政策特別是政府行為仍是主因、外部環境變化是主因、加入WTO的影響、體制變化、外資帶動以及其他幾個選項中,58.14的專家選擇了內生性因素,認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增強;51.16的專家選擇了政策特別是政府行為,認為外在的推動力仍是主導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20.93的專家選擇了外資帶動,18.6的專家選擇了加入WTO的影響,13.95的專家選擇了外部環境變化,即一部分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與外部環境變化有著很大的關系,對外部變化的依賴性增強;9.3%的專家選擇了體制變化,認為目前這種高增長與體制變革有一定的關系;2.33%的專家選擇了其他,主要是認為我國目前的高增長與銀行信貸管理放松、貸款大幅增長有關。
關于我國經濟這種高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經濟是否進入了新一輪景氣期?從專家們反饋的意見看,觀點有一定的差別:
一部分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新一輪景氣增長。加入WTO后經濟體制的變化,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正確,國際環境的逐步好轉,將支持中國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經過1993~1997年的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和1998~2002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我國經濟增長經歷了高——低——較高的周期,目前正處于新的高潮期前端,經過前十年的調整,積蓄了一定的增長潛力,增長機制也更成熟,宏觀調控更科學,可以說進入了新的景氣期。整體上看,中國經濟增長已進入相當協調的高成長期,風景這邊獨好的格局暫時不會變化,主要得益于內部機制的變量趨于合理,外部環境更多地看好中國。中國已形成一個國際資本流動的凹地。政府政策的穩健和連續也是高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時,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是一種長期態勢,經濟增長具備物質基礎,投資主體由單一格局向多元格局變化,經濟增長正由政府推動向市場驅動轉變,目前是投資帶動型,將逐步向消費拉動轉變,支持經濟快速發展。另外,我國內需市場大,且呈梯度分布,加入WTO后促進外資投入,宏觀調控掌握較穩,價格尚處在低價位區間,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將持續,耐用品消費(汽車、住房等)增長快且將持續,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強,因此,只要控制好增長的均衡性,可以保持一個時期的持續穩定。
第二種觀點認為,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機制沒有發生重要變化,沒有發生質的變化,當前我國經濟增長沒有進入新一輪景氣期的充分證據。目前宏觀運行比較復雜:通縮和過熱征象并存;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和某些高消費增長點的拉動并存。外貿外資高增長對經濟景氣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市場因素和政府換屆因素起了推動作用,和宏觀調控政策也有關系。當前經濟擴張與收縮的因素并存,通貨緊縮并未完全消除,加之經濟景氣回升的基礎并不穩固,一旦外部動力發生變化,經濟仍會發生波動。增長機制仍以政府和外資帶動為主,內需仍不振,可持續性不容樂觀,談不上新一輪景氣。盡管增長機制已有一定變化,但微觀主體盲目性不會變,對于過熱的趨勢,政策要逆向調節,我們似乎反應較慢。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仍然屬于政府主導型的增長,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大部分問題與體制密切相關,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會造成新的供求矛盾,消費受制于收入增長,沒有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力量,因此經濟增長缺乏可持續性,尚未進入新一輪景氣期。
第三種觀點認為,目前尚難判斷經濟增長有沒有進入新一輪景氣期。雖然目前經濟發展態勢向好,但有待鞏固。當前處于向新一輪快速增長期的過渡或前期,短期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和過度不平衡問題。發展前途有兩可能,好的話,進入新一輪景氣期,壞的可能是停滯不前。如由于市場不完善,市場自我穩定調節作用有限,增長機制有變化,但還沒有完成根本性改變,如不加強宏觀調控、市場建設與監管、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就難以進入新一輪景氣期。如果宏觀調控好,企業發展機制真正轉變,“十一五”可能進入新一輪景氣期。當然,有專家認為,目前各方面預期趨好,能否進入新一輪景氣期,要視政策走向而定,只要政府不緊縮,經濟將進入新一輪景氣期。
另外,還有專家指出,不論經濟機制是否健全(如美國),一旦生產能力增長過快,經過一段時期,供給必然超過生產需求,經濟必然減速,這點基本上與體制無關,現在一些分析把宏觀經濟問題(周期)與體制問題混同,從而借體制進步來否認經濟過熱的存在是十分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