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東北三省的官員都在為一件事情而興奮,那就是8月3日,溫家寶總理在長春發表重要講話,把“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提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戰略布局”的高度。盡管相關方案和時間表尚在制訂之中,但“振興東北”這個從中國最高決策層傳來的關鍵詞,還是令白山黑水的情緒指數一夜沸騰。就像西部大開發戰略出臺之初引起的轟動那樣,東北官員們開始緊鑼密鼓地編制規劃,更有人向投資者振臂高呼“闖關東”。
作為繼沿海發展戰略、西部開發戰略之后的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第三步棋,國家提出振興東北,必然帶來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許多東北官員的興奮點也正在于此。然而,優惠的政策傾斜、大量的資金投入就一定能保證東北的振興嗎?
其實,溫總理的講話很清楚地傳達了一個信息:振興東北主要靠東北自身的“體制與機制創新”,因為“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也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講求效益”,他還特別指出要堅持“少上新項目、少鋪新攤子”。也就是說,那種不計成本“大投入大會戰”的方式將不適應“振興東北戰略”。這,可能給急于提出一堆“振興項目”來向國家要資金、要政策的人潑了冷水。
東北,這個曾經輝煌的“共和國長子”,可謂“成也計劃、敗也計劃”。計劃經濟時代給這片熱土留下了雄厚的工業基礎,也造成了沉重的歷史欠賬和頑固的體制慣性。人們都知道,東北的振興,核心是“改造”,然而首先需要改造的不是技術,而是陳舊的觀念和運行機制。正是由于后者,盡管近年國家一再把資金和優惠政策投向東北的老工業基地改造,卻始終收效甚微。
市場經濟年代沒有救世主,只有從競爭中勝出的強者,東北需要的是自強!如果培育不出民營經濟的市場生態和體制環境,振興東北將成為一句空話。從國家的角度來講,振興東北戰略,也將擺脫“給項目給資金”的傳統路數,走出一條“給機制”的新路子。國家把振興東北提到戰略全局高度,本身已經是極大的支持,也標志著東北的振興航船已經起錨。“共和國長子”,重振雄風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