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世界銀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順利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整體通過了國家驗收。專家認為,它標志著我國糧食流通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革。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主要是通過鐵路和海路運輸,在周轉過程中反復多次拆包、裝袋、搬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與發達國家通行的散糧運輸相比,不僅流通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浪費嚴重,不能滿足快速、高效、大批量出口和南調的需要。
世界銀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約78億元,其中利用世界銀行貸款4.76億美元。自1994年開工建設以來,已在東北、京津、長江沿線和西南地區建成了282個港口庫、中轉庫、收納庫、碼頭和船舶等,新建糧食倉容484萬噸,形成了一個連接15個省、市、自治區的現代化散糧運輸網絡。
大連北良港糧食運輸樞紐的建設,是世界銀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的核心,是根據我國北糧南運的糧食流通格局,在大連開發區投資建設年中轉能力1100萬噸、倉容130萬噸的現代化的大型糧食中轉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建設質量優良,現代化程度高,是目前世界上技術先進、中轉能力最大的現代化散糧運輸碼頭。北良港2001年投入試運營以來,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降低了費用,減少了損失,而且縮短了運輸時間,保證了糧食運輸質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盛霖在世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驗收總結大會上說,世界銀行貸款糧食流通項目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糧食由傳統的包裝運輸向散糧運輸方式的轉變,代表著我國糧食流通的發展方向,并為我國散糧運輸事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