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時期影星(上)
從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全國范圍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國內地的十年動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電影界則更是首當其沖,成為一個重災區。在這一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非常時期,從1966年5月到1973年,整整7年中國影壇沒有拍攝過一部故事片。從1973年起,才開始陸續拍攝了一些故事片,到1976年10月“四人幫”倒臺,一共生產了76部,其中除“四人幫”的陰謀電影如《歡騰的小涼河》等以外;包括一批重拍片如《青松嶺》等,根據過去的黑白片的題材重拍成彩色片;還有的大多是強調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公式化作品如《火紅的年代》等;此外,在電影工作者的頑強努力下,也出現了少數較好的故事片,如《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難忘的戰斗》等。
在“文革”這一特殊時期里,許多著名影星被關押、批斗或者下放勞動,拍攝的故事片數量又極少,銀幕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嶄露頭角的影星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大都經過舞臺演出的初步鍛煉,雖然剛剛踏入影壇,卻邁出了扎實的步子,成為前途似錦的影壇新星。
祝新運
祝新運以影片《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的銀幕形象進入人們的視野,為大眾所喜愛,成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影壇升起的一顆璀璨的童星。
祝新運1962年生于北京。1973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李俊受命執導兒童故事片《閃閃的紅星》,副導演師瑋專職負責挑選和指導小演員的工作。因為全片主要情節都是圍繞潘冬子展開的。所以他的形象、藝術感覺直接關系著影片的成敗和藝術質量。師瑋等幾位副導演按影片中要求的八、九歲的年齡,在北京市內一些小學跑斷了腿,幾十個孩子看下來,一無所獲。碰巧,“五·一”節各學校舉行了慶祝活動,小學生祝新運在學校的演出,讓北京電視臺看中,挑他去臺里拍了節目播出,被有心人看見推薦了來。小演員濃眉大眼,雙頰渾圓,活潑可愛,李俊當即拍板,由祝新運飾演潘冬子。
開始拍戲時,祝新運總入不了戲。在拍冬子媽為掩護群眾撤退,被胡漢三率領的白狗子還鄉團燒死在草房中的一場重頭戲時,要求潘冬子眼望著熊熊烈火,強忍悲痛,流著眼淚阻止企圖沖回去救助媽媽的老鄉們。這天到了現場,師瑋開始啟發祝新運:“爹走了,媽死了,你剩下一個人可怎么辦啊?以后的日子怎么過呀……”說到傷心處,師瑋哽咽著哭了,祝新運卻覺得挺好玩,“撲哧”一聲笑出聲來,全場頓時嘩然。導演李俊正式找祝新運談話,皺著眉、黑著臉,狠狠地克了他一頓。自那以后,祝新運拍戲時再也不敢走神兒了。
影片拍成后廣受好評,祝新運扮演的潘冬子得到觀眾的認可。他那稚嫩的臉龐、清轍的大眼、執著的神態令人耳目一新。
《閃閃的紅星》拍完以后,祝新運進入了八一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成為團里最小的演員。此后,他在《薩里瑪河》、《十天》等影片中飾演兒童角色。
1980年,祝新運被劇團選送到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三年后回到八一制片廠。1986年,他在影片《顫動的金翅膀》中初次飾演成人角色,塑造了一位樂觀向上的當代青年形象,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以后,他陸續參加拍攝了《閃電行動》、《黑臉女婿》等多部影片。

達式常
達式常的表演樸素自然、含蓄深沉。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走上銀幕,至今一直活躍在中國影壇上,塑造了眾多令人難忘的銀幕形象。他挺拔的身材和明亮的目光,顯示出一種文靜優雅的藝術魅力。
達式常1940年出生于上海一個回族農民家庭,1962年從上海電影專科學校畢業后,分配到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1964年,他在影片《年青的一代》中扮演大學生林育生。那時,他剛剛踏進社會,學生氣尚未褪去,引起觀眾的好評。這是他的銀幕處女作。1965年,他在影片《柜臺》中扮演營業員周金山。這個角色的身份、性格、氣質,與林育生形成強烈軍屬的反差,他仍然演得生動、感人,顯示了他的表演潛力和藝術才能。
1966年,“文革”爆發后,達式常停止了演出,直到1973年,他從干校被調回,在影片《春苗》中,飾演公社衛生院醫生方明。1976年,《年青的一代》重拍為彩色故事片,劇中的林育生一角仍由達式常扮演。這在“文革”時期的六部“重拍片”中,他是繼方化飾松井(《平原游擊隊》)、陳述飾敵情報處長(《渡江偵察記》)、李仁堂飾萬山大叔(《青松嶺》)之后的兩次扮演同一影片、同一角色、同一主演的第4人。(另外兩部重拍片是《南征北戰》和《萬水千山》)。同年,達式常在上影拍攝的影片《難忘的戰斗》中扮演機智勇敢、沉著冷靜的指揮員田文中,給人們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
在“文革”結束后的新時期中,中國電影出現繁榮局面,達式常的藝術生命煥發出新的光彩,先后參加了《東港諜影》、《曙光》、《他們在相愛》等一系列影片的演出。1981年,他在影片《燕歸來》中成功地扮演了外科主任林漢華,獲得“第四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此后,他參加了影片《譚嗣同》、《T省的八四、八五年》、《大漠書劍情》、《地獄天堂》、《人到中年》、《畫魂》等影片的演出,用辛勤的勞動,在電影藝術園地上進行耕耘、灌溉,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一個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演員。

吳海燕
吳海燕本是京劇舞臺上一位文武全能的刀馬花旦,是“文革”時期拍攝的影片《海露》將她推上銀幕,開始了在銀海上的展翅飛翔。
吳海燕1952年12月出生于上海市。她父親曾任上海京劇院副院長,母親曾在蘇南軍區文工團工作。受家庭影響,她6歲開始學習京戲,曾先后就讀于上海戲曲學校小小班和福建省戲曲學校。1965年,她從戲校畢業后,被留在福建省京劇團,很快成為主要演員,參加了多部京劇現代劇目的演出,《紅燈記》中的鐵梅、《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寶、《龍江頌》中的江水英,她都演過。
1972年電影《海露》開始籌拍,起先確定謝芳飾演女主角海露,后由于謝芳年齡偏大,而更換為吳海燕出演成年海露(少年海露由蔡明飾演)。吳海燕自幼學藝,浸淫京戲十余載,長期的梨園生活,使她的舉手投足,皆有一股戲曲舞臺味兒,到了攝影機前總是挺胸昂首,一臉堅毅的神態。拍夜間緊急集合,別人大步疾跑,她邁的卻是一連串的小碎步;到了痛擊來犯之敵的戰斗場景,大家一起扔手榴彈,她又是扭著腰身,手臂舉起高高,手榴彈卻落在腳下……經過導演的耐心誘導。她明白了拍電影“像平常生活中一樣就行了”的道理,開始懂得了一點演電影的“訣竅”。盡管由于第一次拍片,在鏡頭前不夠靈活自然,但憑著她健美硬朗的氣質和自然直率的表演特點,加之導演運用側背、偏移等鏡頭處理,揚長避短,巧妙地展示了銀幕中和她女伴們等一群女民兵的豐滿性格和生活,掀開了她電影表演的第一頁。
1995年元月,影片《海露》歷經周折,終于完成了后期制作,不料卻遭到“四人幫”一伙的封殺。他們別有用心地全盤否定影片《海露》,挑起了《海露》事件,召開數十次大小會議,發動群眾揭發批判,把《海露》攝制組說成是“土圍子”來“攻打”。他們對吳海燕又拉又壓,硬要她出來揭發問題,但她卻一口咬定:“我沒有發現什么問題。”為此,她經受了一場不是像她那樣年齡的人所能經受得了的狂風暴雨。她雖然飛上了銀海卻幾乎是差一點折斷了翅膀。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海露》事件才得以水落石出,中共中央下發的揭批“四人幫”系列材料之四中的專門一章,就題為:“攻擊毛主席、黨中央批準公開放映的電影《海露》”。
對于吳海燕來說,真正的時來運轉,是在“文革”以后,1978年她調入上影演員劇團,成為專職電影演員,從而開始了新的藝術生涯。吳海燕接連拍攝了《綠海天涯》、《等到滿山紅葉時》、《白蓮花》、《檢察官》、《水鎮絲情》、《特區姑娘》、《青春萬歲》、《加州來客》等十多部影片,經受了不同的藝術考驗,戲路得以拓寬,演技愈加成熟,逐漸形成了細膩、流暢的表演風格,以善于扮演樸實無華、飽受磨練、善良溫柔的普通女性角色見長,開始展翅凌空,在銀海波濤之上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