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前段時間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為此我翻了一些相關書籍,可惜不是太專就是太籠統,您能簡單描述一下這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嗎?
云南大理周女士:
腹瀉(拉肚子)是極常見的病癥,一般每天排稀便在3次以上。潰瘍性結腸炎也屬于腹瀉性疾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炎癥性和潰瘍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結腸,可見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多見。西方國家發病率高達2~10 / 10萬人,我國每年新發病有20000例以上。目前認為此病與免疫遺傳、食物過敏(某些食物特別是乳類蛋白使少數人復發)、感染(繼發于結腸感染性疾病,原發性疾病消失后,結腸內慢慢形成病變)、精神因素等有關。在眾多因素中遺傳是較確切的,因發現5%~15%的病人有家族史。
我經常腹瀉,為此去不少醫院看過,總是看不好。看到您這里討論潰瘍性結腸炎,想問問這類病人平時都有什么表現,也好和自己做個比較。
海南海口葛先生:
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很復雜,可謂千姿百態,每個患者都各有特點,在這里只能大概說一下。他們少數急性起病,多數呈慢性經過,遷延數年至十余年。常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且逐漸加重,偶見暴發性過程。精神刺激、勞累、飲食失調都可能是發病誘因。每個人的臨床表現和他們各自的病程長短、病變范圍、病期早晚及有無并發癥有關。臨床不僅有腹瀉、腹痛、腹脹、里急后重、納差、惡心、嘔吐及左下腹壓痛等消化系統表現,還可以有一些全身表現。比如,急性期有發熱、心率加快、消瘦、貧血、水電解質紊亂及營養不良。還可以有許多腸外表現,如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脊柱炎、口腔潰瘍、硬化性膽管炎等。
如果懷疑自己是潰瘍性結腸炎,怎樣能確診?
北京東城廖女士:
平時有腹痛、腹瀉、膿血便,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潰瘍性結腸炎。因為它們不僅僅是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還可以是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腸結核、結腸癌、缺血性結腸炎及放射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所以,還要借助灌腸、結腸鏡、黏膜活檢及手術后切除標本病理檢查幫助最終確診。這樣不僅可以確定是否患有此病,還可以進一步確定臨床類型、病變范圍、病情分期、腸外表現及并發癥。
自從患病后,我作過許多次檢查,可檢查結果卻經常不一致,有的說是“息肉”,有的說“水腫”,總之五花八門,讓我困惑不已。
河北石家莊宋先生:
潰瘍性結腸炎多發生于直腸與乙狀結腸,可擴展至降結腸、橫結腸,少數可累及全結腸,甚至涉及回腸末段,又稱為“倒灌性回腸炎”。早期結腸黏膜可見水腫、充血與灶性出血,繼而形成膿腫、融合、潰破,慢慢發展融合成大片潰瘍。潰瘍多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層,很少深達肌層,重癥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發生穿孔。
炎癥反復發作,可有大量新肉芽組織增生形成息肉狀突起,稱炎性或假性息肉。腸腺體減少、瘢痕形成、痙攣與肥厚,可引起結腸變形縮短、結腸袋消失、腸腔狹窄,少數可癌變。由以上可見,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改變十分復雜,“水腫”、“息肉”都只是它各種病理改變中的一種,因此,您的檢查結果“五花八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患了潰瘍性結腸炎后,服用哪些藥物治療比較好?
山東青島盧先生:
在國外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主要的手段是手術切除病變的結腸。而我國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目的是控制炎癥、緩解癥狀。
一般治療主要是加強支持療法,靜脈高營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癥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常用的藥物有水楊酸偶氮磺胺藥物,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每天4~6克,起效后降至每天2克維持1~2年。美沙拉秦(5-ASA)局部抗炎作用優于SASP,而且無前者副作用,是智能型藥物。通過感應腸道的pH值的變化,而在回腸末段和結腸持續釋放有效成分,達到緩解黏膜炎癥和臨床癥狀的作用,僅有頭痛、頭暈、惡心、消化不良、肌肉疼痛和發燒等輕度副作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用于暴發型或重型患者,抑制自體免疫,減輕中毒。硫唑嘌呤用于頑固、反復發作的患者,但有胃腸反應、白細胞下降及藥疹等副作用。另外,許多中藥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也十分有價值。如雙黃片、肉蔻四神、葛根芩連均可選用,與西藥聯合作用,可提高療效。
通過綜合性中西醫結合治療,普通型患者一般可控制。但對反復發作型、暴發型、重型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較差。
我的老父親患潰瘍性結腸炎有幾年了,今年又犯病住院,醫生建議他做手術。請問,一定要做手術嗎?
北京宣武牟女士:
在您的來信中,沒有具體介紹您父親的病情,也沒有化驗檢查的結果,因此無法下結論他是否應接受手術。在臨床上,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合并大出血、穿孔,明確或高度懷疑癌腫及組織學檢查發現重度異型增生或腫塊性損害、中度異型增生者,為防范病變惡化,必須手術治療。當出現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合并中毒性巨結腸、靜脈用藥無效者;內科治療癥狀頑固、體能下降、對類固醇激素耐藥或依賴者;潰瘍性結腸炎合并壞疽性膿皮病、溶血性貧血等腸外并發癥者,可適當考慮手術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自從患病以后,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小心謹慎,可還是免不了反復發作,請問我該怎么辦?
湖北黃岡徐女士:
首先,您的日常飲食要衛生合理,避免吃刺激性強、生冷及曾引起您過敏的食物。平時要加強鍛煉、防止疲勞及精神緊張。有腹痛、膿血便等復發跡象時,應及時到醫院診治,不要拖延。如果病程已有8~10年以上,應定期不間斷地行監測性結腸鏡檢查。一旦組織學檢查發現有異型增生,則要增加隨訪頻率。治療后病癥好轉或初步控制者,要堅持維持治療,切不可隨意停藥,否則易復發。另外,認真回憶以往每次發病之前是否有相同的誘因,如果有,就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避免。
專家簡介:王潤華,1962年畢業于大連醫學院醫療系,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主任醫師,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北京消化分會副主任委員。從醫41年,在消化內科臨床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內窺鏡檢查和胃電圖研究。參編醫學著作3本,撰寫醫學論文54篇,發表科普文章5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