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山
一談到生意,家用電器經銷商阿尼爾·塔爾瓦臉上就掛滿愁云。但話題轉到兩個寶貝孩子身上,他立馬換了一副面孔,坐在旁邊的妻子更是喜笑顏開:17歲的兒子阿軍一個月前被著名的德里大學錄取,11歲的女兒阿碧塔已上5年級了,學習成績靠前。也許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夫妻倆對他們抱有不同的期望,盼兒子成就一番事業,望女兒日后有一個好職業。
"私校"、"官校"收費天壤之別
一如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印度的學校種類繁多,各個階層的人似乎在教育領域也有各自的位置,相互之間很少逾越。換句話說,社會地位和金錢決定了孩子上什么樣的學校,學到什么程度。印度社會和中國最大的不同也許是,中國在歷史上曾發生數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導致國人傳統觀念少,永遠不甘落后,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而在印度,幾千年的傳統和習慣,有許多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國民安于現狀,加之宗教的影響,聽天由命的心理指導著絕大多數人的一生。
印度的學校種類繁多,有教會和外國人辦的"高價校",有私人辦的面向中產階級的"收費校",也有各級政府辦的基本免費、面向社會底層和窮人的"官校"。一般說來,前兩類學校用英語教學,而政府辦的學校絕大多數用印地語。"高價校"為社會上層和駐印度的外國人服務,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幽雅舒適,學生有空調專車接送,有些學校甚至廁所也裝有空調。但收費絕不是普通人敢于問津的。以美國學校為例,每名學生每月收費1萬盧比(1美元約合47盧比)。以此推算,一個孩子從學齡前教育開始,到高中畢業共14年,需學費168萬盧比,合人民幣近30萬元。
第二類學校情況復雜,城里的學校設備良好,雖不以贏利為惟一目的,但只賺不賠。這類學校一般都留有10%左右的固定配額給那些家里有錢但孩子沒有達到錄取分數線的學生,家長要把孩子送到這類學校必須交納30萬至50萬盧比的捐款。
阿軍以優異的成績入校,沒讓父母花這筆冤枉錢。他從4歲開始進入在德里聞名遐邇的私立現代學校,從學齡前教育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印度的學校每學期4個月,每年3個學期,阿軍的父母每月平均為其付學費4000盧比,即每學期1.6萬盧比,每年還需另付大約5000盧比的校服、文具、課本等費用。如此算下來,從4歲到17歲,供阿軍一個孩子上學,家長共花掉74.2萬盧比。他現在上了大學,每年的學費有4000盧比就夠了。
在私立學校中,還有一部分建在較大的村鎮和城鄉結合地帶,學生來源多為有固定收入但薪水不高的打工者和農村中的"富人"。這些學校設施簡陋,但仍比"官校"好得多。以阿紹達村附近的一所私立學校為例,每名學生的入學費為500盧比,每月學費100至120盧比,加上校服、課本和文具等費用,算下來,每個學生每年不到3000盧比。
就規模和學生數量而言,"官校"在印度的基礎教育中仍占主導地位。阿紹達是個有2萬多人口的大村莊,學齡兒童達3000多人,當地政府在這個村開辦了4所學校(2所小學,2所中學),每所學校的學生人數平均500人,人數最多的賈格爾女中也只有571名學生,18名老師。換句話說,阿紹達村的孩子有2/3在本村入學,其余1000名學生或被父母送到城里就學,或在周邊的私立學校就讀。
作為實行強制性基礎教育的主體,"官校"的費用幾乎全部由政府承擔。賈格加爾女中6至8年級的學生每月象征性地交8盧比的學費,8至12年級交13盧比,課本免費。學校除職工工資和課本外沒有固定經費,所需費用經區政府審批后實報實銷。校長比姆拉·辛迪女士是4年前從臨近的一所中學調來的,賈格加爾女中是當地的一所重點學校,因此屬提拔性質。她向記者介紹說,她現在每個月的工資1.7萬盧比,17名員工平均月工資為9000盧比。
在記者所看到的政府學校中,賈格加爾女中的條件算是比較好的,至少能保證每個學生有一套課桌椅,還有黑板。在印度許多地方,特別是北方和東北地區,普及基礎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記者在北方山區不止一處看到,所謂的學校其實只是一間或幾間年久失修、透風漏雨的房子,里面沒有桌椅,沒有黑板,學生席地而坐,抱著課本聽老師講解。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師資嚴重短缺,政府雖有鼓勵教師到偏遠貧困地區任教的政策,但這些教師多數沒有長遠的打算,有些學校由于招不到孩子,早已名存實亡。
政策向窮人傾斜
印度政府1976年開始把基礎教育列入工作日程。在此之前,教育事務幾乎全部由地方政府負責,中央只負責協調關系和制定技術與高等教育標準。1986年,政府首次頒布國家教育政策和實施規劃,普及基礎教育工程正式在全國啟動。1992年,政府又根據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該政策進行了修改,在全國實行統一的教育體制,明確提出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權利,要求提高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質量,把教育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消除城鄉和貧富差別,強調教育在糾正社會和地區不平等方面必須發揮積極的干預性作用;議會曾通過憲法第86次修正案,重申人人享有教育的原則,規定6至14歲兒童必須接受強制性免費教育,重點解決貧困家庭兒童失學和輟學問題,爭取在2000年使入學率達到100%。
由于對困難估計不足,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沒有實現,到上世紀末,印度兒童失學和輟學率仍高達10%以上。針對這一情況,政府于2000年11月成立了旨在保證兒童入學率的普及基礎教育全國機構,規劃目標是,到2003年保證所有6至14歲兒童入學并完成8年學業。為確保教育規劃的實施,中央要求各級地方政府的教育經費盡快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
為保證貧困兒童的入學率,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措施。在賈格加爾女中,來自社會底層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每月不但不用交納各項學雜費,而且還可得到學校提供的每月100盧比的服裝費,200盧比的生活費,每年60盧比的文具費等,加起來有1500盧比,當然,這筆費用全部由地方政府劃撥。此外,在10多個邦,上學兒童還享受免費午餐。
政府為來自社會底層和貧困家庭的子女保留50%的工作崗位,即不管他們的成績如何,人數多少,只要他們上學,社會或政府都必須向他們提供一半的工作機會。對此,賈格加爾女中副校長辛格有不同看法。她說,政府急于消除貧困的動機是好的,但這樣做容易造成新的不平等,一個以80分畢業的富人子弟競爭不過一個只考了40分的窮人孩子,這說不過去,對社會進步沒有多大好處。政府應重視工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同時改變課程設置,扭轉目前學成一個走一個,在農村既找不到工作又不會干活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