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俗稱尿路感染)在小兒較常見,其典型表現有尿頻、尿急、尿痛、發熱等。盡管抗生素的發展迅速,品種繁多,可是尿路感染的發病率仍然很高。據統計,約有3%~5%的女孩及1%的男孩患過尿路感染,其發病率僅次于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發病率與年齡、性別密切相關。在小兒出生后最初幾周內,無論男孩或女孩其尿道周圍都有許多細菌,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因其免疫力低下而極易發生尿路感染。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些細菌量會逐漸減少,其發病規律也會有所變化。據資料顯示,1歲以內的男孩菌尿率可達 2 .7%,女孩只有0.7%,而1歲以上菌尿率男孩則降至1%,女孩上升到3%。到5歲以后,尿路感染的發生逐漸減少,細菌入侵尿路,也不都會發生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發生大多數是由于某種原因使機體的防御機制受損時,細菌在尿路中生長繁殖,方才發生尿路感染。
男童輸尿管長而彎曲,易于擴張并發生尿潴留而患尿路感染,尿道內或尿道外口周圍的異常,如小兒包莖、包皮過長、包皮粘連等均可使大量細菌隱藏,從而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女童尿道短而寬,外陰污染機會多,也易發生上行感染。正常時腎臟產生的尿液經輸尿管進入膀胱,再通過膀胱的收縮排出體外,如果抗膀胱輸尿管返流的結構遭到破壞或支配膀胱的神經紊亂,膀胱內的尿液就可以返流到腎臟,使細菌很容易進入腎臟,引起上尿路感染。另外,營養不良、惡性腫瘤化療、應用免疫抑制劑及激素的孩子也很容易發生尿路感染。
家長懷疑孩子有尿路感染時,應及時帶孩子做尿液檢查。為了提高尿檢的可靠性,父母必須嚴格掌握尿液的采集方法。準備尿檢前,家長需先用3%硼酸溶液或0.2‰高錳酸鉀溶液讓孩子坐浴,清潔外陰后在為孩子留尿。留尿時,最好留取早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液。因為尿經過一夜的濃縮、儲存后,尿檢陽性率較高。除此之外,還可在無菌操作下導尿或取中段尿,嬰幼兒可采用小尿袋收集尿液。臨床中,最可靠的取尿方法是膀胱穿刺,但危險性較大。
如入孩子已確診為尿路感染,則要特別注意是否有上尿路感染,如腎盂腎炎。如果患兒出現發熱、寒戰,雙腎區叩擊痛,血沉及C反應蛋白升高,化驗尿出現血尿、蛋白尿、糖尿則提示腎臟有實質性損害。尿路感染反復發作與泌尿系畸形密切相關,約2/3的男孩及1/3的女孩是在泌尿系結構異常的基礎上并發尿路感染,因此必須注意尋找潛在的泌尿系畸形,如尿路梗阻、膀胱輸尿管返流等。所以,對反復尿路感染的患兒應當進一步做影像學檢查,如尿路造影、CT、B超等,以發現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畸形。
因為尿路感染可引起許多嚴重的并發癥,它對小兒腎臟的損害也明顯大于成人。以返流性腎病為例,由于膀胱輸尿管返流與菌尿聯合作用,導致腎實質性損害,出現不可逆轉的腎瘢痕。對于患有急性腎盂腎炎的孩子,年齡越小,其發生腎瘢痕的危險性就越大。10%~20%的返流性腎病患兒可出現成人后發生高血壓及其它高血壓并發癥。如果膀胱輸尿管返流持續至青春期,則難于自愈。父母對此應高度重視。
患急性尿路感染的孩子經過及時治療,大多數都能迅速恢復,其關鍵在于孩子的護理。首先患兒要臥床休息,多飲水、多排尿,以加速細菌及其毒素的排除。家長應鼓勵患兒多進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有效、低毒的抗菌素進行治療。新生兒可以通過靜脈給藥,持續7—10天,年齡稍大的孩子則可以在體溫正常48小時后改為口服用藥,持續10—14天。急性尿路感染治療結束后,還應每月復查1次,如持續3次尿檢正常方可認為治愈。否則,會由急性尿路感染轉為慢性尿路感染,引發嚴重的并發癥,從而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
由于家長在孩子護理知識方面的不足,約有近半數的孩子可能出現復發。一旦病情復發,應在2年或更長的時間內每隔3~6個月復查1次。除尿常規檢查外,建議家長做詳細的泌尿系影像檢查,以盡早發現孩子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畸形,并給予及時的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孩子盡管有尿路感染,但癥狀不典型,起病隱匿,這在新生兒和嬰幼兒表現的尤為明顯。這些孩子可以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發熱、不吃奶、嘔吐、腹瀉、體重增長緩慢,生長發育遲緩等。對于這些孩子,家長要給予高度重視,及時到專科醫院檢查就診,以免引起孩子腎臟持續性不可逆的損害。
酷暑即將到來,那些穿破襠褲的孩子的家長尤應注意,因為孩子肛門與尿道口距離較近,尿道口極易受到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的污染,引發急性尿道感染。所以,對于嬰幼兒嬰特別注意會陰部的清潔衛生,盡量做到每天清洗臀部與會陰。在為孩子清洗時,應注意洗的順序,一般是先洗前,然后在洗后面。平時勤換尿布、內褲。盡早不穿開襠褲,更不要讓孩子隨便亂坐。
事事從小處做起,讓所有可能的危險盡可能地被制止在萌芽中,讓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