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分銷和物流行業,風險也意味回報,認識風險并隨之做出計劃的能力,對決定企業成敗至關重要
作為中國加入WTO條款的一部分,開放分銷和物流行業有望在未來3-5年內促進該行業的現代化。然而,目前分銷和物流行業仍處于極度分散狀態,地方利益受到保護。盡管外資企業通常具有更先進的管理體系和技術,但本土化企業對當地運作環境、文化和客戶需求的了解,有助于他們獲得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競爭優勢。
趨勢
對于希望在中國境內銷售和運送產品的企業來說,分銷和物流一直是個挑戰。根據摩根斯坦利的估算:2001年中國物流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該比例是美國的兩倍。根據2001年12月英國經濟學家情報組(EIU)的報告:平均而言,中國制造企業90%的時間用于物流相關活動,而僅有10%的時間用于制造。
中國的銷售成本遠遠高于西方國家的銷售成本。目前,中國國有制造型企業年流動資本周轉率(比較流動資本損耗與某特定時間段銷售額之間關系的指標)是1.2,國有商業型企業是2.3。而在美國,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5與20。許多商品物流成本的比例與美國相比都要高出40%到50%。應收賬款是表明物流運作低效的關鍵指標之一,通常都大于90天。
在中國,超過1.8萬家聲稱提供物流服務的注冊企業中,尚沒有任何一家可以提供全國范圍的配送服務。沒有一家物流服務提供商占據超過2%的市場份額。正是由于這種行業分散的現狀,物流服務提供商的整合和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尤其是鑒于貨主對服務商效率、規模、服務涵蓋范圍和網絡覆蓋面的要求在不斷提高。
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競爭已經加劇,使全國范圍內的行業整合成為必然。具有強大國際網絡和先進管理的外資企業正在逐步獲得市場份額,而許多國內企業卻依然依賴于有待進一步發展的國內業務。在分銷領域,地方和區域性的分銷網絡,正逐步替代傳統國有集中管理的貿易和分銷體系。
為了保持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必須削減成本和拓寬服務。這種商業現實將迫使本土企業關注于他們的核心業務,而異于傳統國有企業致力于“小而全”企業的目標,但“小而全”的觀念如今依然根深蒂固。
盡管對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將這些基本的物流功能外包出去的概念仍相對較新,但在中國的許多領先的外資企業,如麥當勞、戴爾等,已經通過借助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資產,成功地獲得全國范圍的分銷和物流。這些外資企業向中國企業表明,他們并不需要擁有提供服務所需的所有資產,才能具備提供一整套服務的能力和技能。為了獲得規模收益,小公司需要致力于同在銷售和配送方面具有批量優勢的企業進行合作,因為批量可以影響市場、增強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度,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
分銷和物流行業的另一個趨勢是:隨著中國頂級企業聯手在特定行業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全國性分銷鏈,聯盟和合資企業開始崛起。在2002年6月,聯想集團和美集物流宣布成立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的合資企業,為IT行業提供專業化的物流服務。除此之外,天地集團和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及其它公司也成立了類似的合資企業。
強大、現代化的分銷網絡使很多行業的中外企業在中國獲得了成功。廣東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在中國首創了四合一特許經營(銷售、維修和保養、零部件供應和信息服務)模式,使得公司能通過更好地控制服務質量、產品價格和市場信息強化品牌效益和地位。2000年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成立是另一個例子,說明了外資企業試圖通過建立專門的分銷和售后支持網絡直接參與分銷業務。
風險
財富500強中超過80%的企業都已經在中國進行了大量投資,并且積累了對本土市場的多年經驗,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型外資企業才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無論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經驗有多少,所有的企業都面臨著法規、政治和市場方面的風險,這些風險在不遠的未來仍將繼續存在。
對WTO的承諾推遲實現中國可能推遲實施對WTO的承諾,并且通過調節競爭來幫助當地企業。正如其它WTO成員國一樣,中國可能會找到一些方法規避WTO的規則以維持進口壁壘,例如設立WTO所容許的非關稅壁壘,如許可證和健康、技術或包裝標準等。
管理分散多年來,分銷和物流行業的監管一直很分散,不同的物流服務環節受到不同的政府部門監管:交通部管理陸運和水運;商務部管理貿易權和國際貨代許可證;中國海關總署監管報關行服務。盡管中央政府努力促進協調,然而物流行業歸口不同系統監管的現狀在短期內不會有所改觀。企業仍舊需要從多個政府部門獲得不同的許可證,來開展不同的業務。
法規執行力度不足,地方保護主義依然嚴重中國政府機構由多層級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組成。盡管中央政府試圖放開市場,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在理解和執行有些法律法規時有一定的隨機性。
供需匹配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具變化的市場之一,因此,與相對成熟的市場相比,預測市場需求時更容易發生誤差,誤差通常也更大。由于來自國內國外的資金充足而易于獲得,一些城市很容易快速建立起過量的能力,超過市場需求。
社會和政治風險計劃通過合作或合資形式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需要十分關注他們潛在合作伙伴有形或無形的責任。例如,保護當地就業是中國政府的重中之重,因此多余員工的安置和福利問題可能會成為合約談判中的主要問題之一。
各行業中的腐敗現象也是隱患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和地方層面。妥善對付腐敗對企業的成功也非常重要。
建議
外資企業要成功進入中國市場并順利開展業務,針對他們的分銷和物流運作有以下七點建議:
深入了解市場同一些專家的觀點恰恰相反,在中國履行對WTO關于分銷服務行業的承諾后,并不會有大量的貨主急于在中國建立自有銷售和分銷渠道或網絡。聰明的企業會培養有過合作關系的國內分銷商的能力,并通過激勵和業績考核機制,提高分銷和銷售點的效率,并更好地控制分銷和銷售點。除了常規的業務考慮事項,如市場大小、增長潛力、競爭態勢、渠道組合(通向市場的不同途徑)、政策法規之外,企業還必須關注區域和地方特性及關系。
關注價值企業應該盡量繞開低效的中間人或機構,去除不必要的層級并且精簡分銷鏈,這在許多行業,如個人電腦和電子消費品行業,已經發生。取消中間人后,分銷鏈上的小型參與企業的能力將得到提高。
理順分銷和物流企業和它們的分銷商必須整合、集成和精簡分銷及物流職能、資產、基礎設施和運作。目標是使供應鏈成為獨立的、由不同業務單元共享的組織——成為與銷售和市場部門同等重要的組織。
避免重復服務很少有企業可以完全獨自建立或提供整套分銷服務,同當地分銷商開展合作或建立聯盟是成功的關鍵。通過關注整體流程的改善,企業的分銷和物流職能可以更多基于可靠和及時信息的傳送,而不僅基于對貨物流動的直接控制。
有效管理風險一個企業認識在中國從業的諸多風險,并隨之做出計劃的能力,對決定企業的成敗至關重要。那些了解其自身分銷物流運作的基準成本結構和成本杠桿,并追蹤總體分銷物流成本的企業,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風險。
培養并留住人才以獲得長期成功根據2002年新加坡亞太物流研究所和佐治亞理工大學物流學院的一項聯合調查,跨國和本土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都意識到,人才缺乏是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主要挑戰之一。在中國的分銷和物流行業,卓越功能或卓越服務的概念還相對淡薄。有些觀察家聲稱,中國85%到90%的分銷業務舉措失敗,原因就在于人員錯誤。在可預見的未來,企業若想與中國的分銷服務提供商展開合作,培訓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關系的一部分。
發展道路不明朗
2002年夏,原外經貿委發出了一份關于中國外商投資物流企業的通知,該通知符合中國對WTO的承諾,允許國外資本以合資企業的形式,從事大多數進口和國內產品的批發及傭金代理業務,但沒有指定具體產品,也不包括零售業務。該臨時通知覆蓋的區域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以及浙江、江蘇和廣東。該地理范圍可能會逐漸擴大,直至覆蓋全國。
關于試點設立外商投資物流企業相關問題的通知,界定并允許兩大類物流運作:國際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國際物流企業有進口和出口權,但外資比例最高不可超過50%,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外資比例可以高于50%。兩類企業的最低注冊資金都是500萬美元,并且必須是合資或合作企業。
最大的外資合伙企業或中資合伙企業必須具有“杰出”的物流技能,很顯然,這是個主觀的定義。
此通知對物流行業潛在的國外投資商帶來三大難點:
中國對WTO的承諾要求逐漸給予外商投資企業貿易權,從2002年12月份的外資參股企業拓寬到2004年全資外資企業。這項新的通知允許成立兩類物流企業,一類有貿易權,另一類沒有。但是考慮到貿易權的逐漸放寬(外資參股第三方物流企業從2002年12月11起被授予貿易權),通知中兩類企業的區別比較含糊。
現存的外商投資企業如果想要將業務范圍拓展到物流領域,而且現有投資已經超過500萬美元,就不必再追加500萬美元投資,便可獲準。然而,外商投資企業會受到“合作一方需要有分銷經驗”要求的限制。
外商投資企業目前可以分銷它們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在3年之內,還將可以進口產品。外商投資企業能被允許進口產品并直接發送至批發商處嗎?如同他們現在在國內產品方面的運作一樣,他們仍需要使用有許可證的物流服務提供商或進口商這一渠道。
該通知從2002年8月24日起生效,它同交通部2002年11月關于外商投資于公路運輸的法規有重合,也有不一致。隨著中國逐步兌現對WTO的承諾,這些和其它更多問題將被得到解答,但對于外商投資者來說,這些問題是否能盡快解決,則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