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倩倩
坦克在武器裝備中可謂龐然大物,輕武器與坦克較量,似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覺。然而,在歷史上,在現代戰爭中,反坦克輕武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應了人們常說的一個哲理: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輕武器是小,單兵就可以攜行,其身家質量不過是十幾千克,也就是坦克質量的萬分之幾。但小小的輕武器含有的“能量”不可估量。
最早的反坦克輕武器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坦克首次出現在戰場上的時候,毛瑟兵工廠的13mm M1918反坦克步槍面世。當時步槍口徑主要是在7.62mm左右,13mm口徑則是大口徑武器了。遺憾的是,未等到反坦克步槍發揮功利,一戰結束了。
從那時起,反坦克輕武器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二戰中及日后的一些戰爭中,反坦克步槍曾一度使用得相當普遍,且時常在戰爭中顯出力挽狂瀾的色彩,在很多廢棄的鐵甲后面幾乎都可以找到破損的槍彈彈頭(見本期報道)。
坦克與反坦克武器較量的始作俑者是戰爭,戰爭模式的不定性及戰爭中技術含量的提升導致了武器的不斷升級。坦克的裝甲厚度從一戰的不足12mm發展成如今的復合裝甲,其主要防護裝甲的等效厚度不低于500mm,而反坦克武器則從13mm口徑的步槍發展為今日的單兵反坦克火箭、單兵反坦克導彈……
有媒體報道,就本次伊拉克戰爭中,僅“陶”式導彈發射的數量就為1000枚至2000枚之間!“陶”式導彈是世界上目前部署最廣泛的反坦克制導武器,自1970年裝備以來,已在約40個國家制造出65萬枚各類導彈(見本期報道)。
坦克與反坦克的較量中,輕武器得到了發展。
首先,反坦克武器的演進擴充了輕武器的內涵。輕武器的定義不再由口徑的大小所界定,單兵可攜行的武器都可歸劃到輕武器的范疇,如單兵使用的制導武器,筒式武器等。
再就是戰爭賦予了反坦克輕武器新的使命。曾作為反坦克步槍的大口徑步槍的作用現在已延伸為反器材步槍,這類步槍可以摧毀雷達設備、通訊系統、燃料和彈藥倉庫等;而反坦克導彈可作為破障等多用途武器使用……
武器需求上的變化及作為上的演變說明,反坦克武器從未停止過發展,而武器作為的演變可能連武器的設計者都是始料不及的。
然而,這正是反坦克武器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正是輕武器發展歷程的縮影:
輕武器從來未曾停止過發展的腳步;傳統武器在不斷完善;新的技術在與時介入;武器常常承擔起新的使命。
在我們感悟到這種種變化的時候,更需要我們能悉心關注,把握演變的初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