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煒杰 朱偉生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而生活就是一種感覺。你以什么樣的態度感覺它、對待它,它就以什么樣的姿態回報你,只要你熱情、積極、樂觀、進取,你的生活將充滿陽光。
王主任已經67歲了,退休前在某單位做領導工作。退休后的一段日子里,他在人前常提起自己過去如何輝煌。因為重復的次數多了,大家便不愛聽,于是旁人漫不經心的樣子使他更加失落。恰好,在一次體檢時他聽到別人議論某某患冠心病突然死去,回家后他便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之中,擔心自己哪一天會突然死去,為此悶悶不樂,焦慮不安。
其實,大部分離退休老人或多或少都會產生類似老王這樣的消極情緒,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原有的一切與客觀環境之間的聯系的平衡被破壞了。在環境改變之后,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自己與客觀現實的關系,就容易導致各種消極情緒的產生。這些消極情緒主要有被冷落感、懷戀感、孤獨感、疑慮感、抑郁感等。
被冷落感。退休意味著工作崗位和職權的喪失,這樣自然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被冷落感。老同志過去經常體察到的同事對自己的熱情、尊敬越來越少,退休后會感到“門前冷落車馬稀”,唏噓“人走茶涼”的境遇,他們不愿失去單位領導和同事如自己在職時一樣的尊重。例如,有些退休老同志經常主動向單位領導和同事提各種工作建議,表達自己的觀點,以顯示自己的存在價值,希望引起重視。
懷戀感。隨著退休年齡的到來,一些老同志對單位的懷戀感漸漸增強,如表現為上班更積極,不遲到早退,爭著打掃衛生等。有一位老同志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天,早早的來到辦公室,摸著坐了幾十年的辦公椅和桌子,潸然淚下,最后他向領導提出要求,自己買一張新椅子來換這把自己坐了20多年的舊椅子。懷戀感是退休老同志對單位歸屬感的表現,源于對單位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源于對組織目標的認同而衍生出的自覺作奉獻的感情性心理依附。
孤獨感。退休老同志過去生活在群體之中,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得滿足。一旦離開了單位,和群體成員的交往就會減少,信息溝通的渠道也不夠暢通,如果長時間待在家里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空虛、無所適從和情緒壓抑。有的老人失去了配偶或老年喪子;有的子女結婚后另立門戶,老人獨居;有的子女不常與老人來往,不孝敬老人等等,如此,老人便會常常感到孤寂。
疑慮感。退休老同志飽經風霜,歷經坎坷,遇事喜歡琢磨。退休后,有些人會變得比以前敏感,體察別人是否對自己另眼看待,包括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是否仍享有過去的威望,以及這種威望還能維持多久。同樣一件事,若是在過去的工作崗位上可能不以為然,而現在卻往往疑慮叢生。這種疑慮有時還表現為對自身健康過分關注。例如有的退休老同志經常把注意力集中于身體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如心跳、消化功能、性功能障礙等。嚴重者可能對身體上輕微的“異常”情況都會格外在意,對于活動之后的心慌、出汗,走長路后腿腳酸疼等,都以為是疾病癥狀而四處求醫。
抑郁感。退休老同志由于身體器官發生器質性和機能性的變化,經常發生各種疾病,容易產生惴惴不安和抑郁的情感,為健康欠佳和患病而憂慮。另外,例如家庭糾紛難以和解,子女就業難等現實問題也是造成老年人抑郁感的原因。一般來說,老同志如果能夠及時客觀地分析自身的境遇,尋找到新的生活關注點,就能較快地恢復自信和自尊。
很多老年人在剛離退休的一段時間里是比較難以適應的,但是,只要以積極的態度和振奮的精神正確對待退休,同時補充新的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能夠逐漸習慣退休生活。
退休老同志應該克服依賴心理,不要把退休后的生活寄希望于社會、單位的撫養和子女的照顧,應面對現實,積極學習自我照顧的方法,自尋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在退休之前安排妥當:選擇適當的活動內容取代將要離開的工作,使晚年的生活不過于寂寞;找一份輕便的工作,使自己退休后仍有輕松有趣的工作和額外的固定收入,同時,工作的成果又是一大安慰,可以增強自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適度參加文體娛樂活動。調查表明,60歲以上的退休老同志中,患有器質性疾病的約占50%。他們在回答“你最關心的是什么”時,多數人都回答擔心患上腦出血、癌癥、高血壓等疾病。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生理上的疾病往往引發心理疾病。的確,疾病威脅著退休老同志的健康,使他們維持生命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必然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因此,退休之后應經常參加文體娛樂活動,以增強體質,保持精神上的活力。
積極參與社會交往活動。退休老同志要保持家庭關系和睦,營造融洽的心理氣氛,可以與原來的老朋友、老同事相互來往,經常聊聊天、敘敘舊。子女成家立業后應盡可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即使是分開居住,也應經常去看望、問候。有關機構應為退休老同志提供一些擴大交往的機會,幫助他們結識新朋友,培養新興趣,感受生活中的樂趣。
樹立畢生發展觀。退休老同志在生理上要服老,而在精神上要不服老。退休不過是年齡所致的“離崗”,不意味著遲暮之年也至,還應提倡“老當益壯”。有人把退休看做是“人生第二春”,年輕時有些愿望和理想沒有完成,現在不是可以追求了嗎?活到老,學到老,保持好奇心和進取心,“白色浪潮”依然可以享受晚年的金色時光——只要我們有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