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 棻
上海的阿飛
上海的“阿飛”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出現的。二戰結束后,大批美國陸、海、空軍來到上海,美國貨物和軍用剩余物資向上海大量傾銷,上海的服裝市場上充斥著緊身的“牛仔褲”(當時叫水手褲)和色彩斑斕的“夏威夷衫”。這就使許多青少年都趨之若騖。這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男式發型,便是將額前的頭發用電吹風吹成扁平狀。從側面看形狀就像飛機頭,于是這種發型就被稱作“飛機頭”。理這種發型的年輕男子被喚作“小飛機”。漸漸地。社會上就把理“飛機頭”、穿“水手褲”和花襯衫的青少年們叫“阿飛”了。
當時的“阿飛”涵蓋著各個階層中的青少年,有豪門富家子弟,有教會大學和中學生,有中產階級和小康人家的孩子,也有不務正業的小地痞和黑社會幫口的嘍羅。由于其中一部分人或在一些低級舞廳中爭風吃醋,尋釁鬧事,或在私立學校中對學生敲詐勒索,或是在馬路上聚眾斗毆,真正是一勺子(不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社會上對阿飛的印象普遍都很壞。正派的家庭為避免自己的孩子被認為是“男阿飛”和“女阿飛”,都不準他們穿那樣的衣服,剃那樣的頭。
項松茂與“固本”牌肥皂
如今,城鎮居民洗滌衣物大都是用洗表粉,已經很少人用肥皂了。但在以前,肥皂則是每個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幾乎同柴米油鹽同樣重要。
當年,中國人用得最多的是一種叫“固本”牌的肥皂,那是上海五洲藥房附屬工廠的產品,不但暢銷全國,還被列入上海物價指數中的一項重要工業產品。在物價劇烈波動時期,還有不少人因囤積固本肥皂而賺了大錢的呢。
五洲藥房的創辦人是原籍寧波的項松茂,他少年時代到上海,先在英商老德記藥房中當柜面學徒,繼而做西藥“跑街”(推銷員)。
經過多年辛勤工作,他積累起了相當的資金和經驗之后,開出了五洲藥房。這家藥房與一般藥房不同,不只是買賣藥品和配方,還有自己的產品。項松茂以每月二千銀元的極高薪金聘請葉漢丞擔任化學工程師。葉漢丞研究出用低成本制造肥皂的配方。這樣便增加了固本肥皂在價格上的競爭力,并把原來霸占著中國市場的日本貨肥皂逐步驅趕出去。這一舉動使日本人非常惱火,但無論他們怎樣研究改變,他們產品的成本還是無法低于固本肥皂。
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發動“一·二八事變”,分三路進攻閘北,我十九路軍奮起抗擊。當天正是五洲藥房老靶子路分店舉行開幕典禮,項松茂親自前去主持儀式。戰事發生后。租界鐵柵欄每晚都將關閉項松茂因此便無法回家,當晚就住宿在分店里。哪知就在那天的半夜三更。有幾名日本浪人破門而入,將他劫持而去,從此再無蹤跡。
“一·二八”淞滬戰事結束后,項氏家屬通過租界當局向日本軍方查詢項松茂的下落,但日本軍方諱莫如深,堅稱并無綁架和殺害他。項氏家屬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招魂立墓以葬,并在閘北建立銅像作紀念。然而,這尊銅像在“八·一三事件”中也被毀壞了。
責編/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