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日
德國G41式5.56mm自動步槍系列是專門為使用北約標準的小口徑槍彈而研制的,集德國優秀的步槍機構于一體,在結構和性能上有許多獨到之處。讀者可以通過了解G41式5.56mm自動步槍,來熟悉德國輕武器的基本狀況。
研制與使用歷史
G41式5.56mm自動步槍代表了二戰后德國步槍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在談其研制歷史時,不得不從二戰以后德國輕武器發展的歷史說起。在二戰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聯邦德國(西德)不允許有軍隊,也不能研制和生產武器裝備。直到1954年9月在倫敦召開的歐洲九國會議上,才決定允許聯邦德國加入北約(NATO)組織和布魯塞爾公約組織,因而1955年6月,聯邦德國的“布蘭克辦公室”才正式改名為聯邦國防部,1956年3月才正式組建“聯邦國防軍”。
聯邦國防軍組建后,急需武器裝備,而輕武器則是當時最急需的武器裝備。 1956年1月,西班牙政府向聯邦德國提供了500支只能發射7.62mm減裝藥槍彈的新槍(稱為賽特邁步槍,是由德國槍械設計師路德維希·福爾格雷姆設計的),而就在這時,北約已經決定把7.62×51mm槍彈作為北約制式槍彈。這樣,要使此槍能發射北約制式槍彈,就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進,于是這500支新槍的改型任務便落到了HK公司的肩上,福爾格雷姆也因此返回了自己的祖國,負責這批槍的改型工作。
步槍的改型工作進行得很順利,1957年初便順利地通過了部隊試驗,同年4月設計定型,正式裝備聯邦國防軍。1958年5月,HK公司獲得了該步槍的全部特許權,根據實際情況,公司對賽特邁步槍的裝彈機構等進行了局部改進后,定型號為G3式7.62mm自動步槍。G3式步槍后經改進,成為一個步槍系列,正式定型的有G3A3式步槍、G3A3ZF式步槍、G3A4式步槍、G3SG/1式狙擊步槍和 HK32式步槍等,其中有的型號還正式裝備當時聯邦德國軍隊。G41式自動步槍就是G3式自動步槍的小口徑改進型號。
德國是走在世界輕武器發展最前沿的國家之一,盡管二戰以后有一段時間的停頓,但并沒有影響德國輕武器研究與發展的步伐。早在美國開展小口徑武器研究的時候,德國也進行了一系列小口徑步槍與槍彈的研究與探索,如HK公司的HK36式4.6mm突擊步槍與槍彈。從1970年代,HK公司開始正式進行5.56mm 口徑步槍的研究,第一個型號是HK33式5.56mm步槍,該步槍是以G3式7.62mm自動步槍為基礎研制的。除槍管外,大多數零部件與G3式大體相同,有的甚至可以互換,如擊發發射機構和滾柱橫動式閉鎖機構等。據不完全統計,約有77%的零部件與G3式幾乎完全一樣。HK33式自動步槍研制成功后,于1977年參加了北約組織的下一代小口徑步槍選型。選型結束后,HK公司根據選型試驗出現的問題,對其進行了多次局部改進,最后定型號為G41式自動步槍。在以后的幾年間,又在G41式自動步槍的基礎上研制了幾種變型槍,從而形成了G41式自動步槍系列。G41式自動步槍研制成功后,曾經過德國軍隊的評價性試用,隨后少量裝備德國軍隊,并被德國警察等其他準軍事單位采用。
結構特點
G41式5.56mm自動步槍系列由G41式 5.56mm步槍、G41A2式5.56mm步槍、G41K式5.56mm短步槍等型號組成。其中G41式5.56mm步槍是標準型號,采用固定槍托和標準槍管;G41A2式5.56mm 步槍,是采用伸縮式槍托和標準槍管的改進型;G41K式5.56mm步槍采用伸縮式槍托和短槍管。
在結構上,標準的G41式5.56mm自動步槍與G3式7.62mm自動步槍相似,由槍管與機匣組件、槍機組件、握把與發射機座組件、槍尾套、槍托、前護木和彈匣等部件組成,近70個零件。
槍管與機匣組件由消焰器(帶有卡簧,兼作榴彈發射器插座)、固定槍榴彈的卡環、柱形準星、槍管與槍管節套、機匣與套管、瞄準鏡座、轉鼓式表尺和前護木等零件組成。在維修保養時,這一組件不需要進行再進一步分解。采用滾柱式閉鎖機構。其中,槍機組件由機頭、閉鎖楔鐵、擊針、擊針簧、滾柱、帶復進簧導管的機體等零件組成。機體的前伸部中間是空心的,可容納復進簧,并伸入槍管上方的套管內,套管焊接在機匣上。機頭的中心與槍管軸線對正,機體兩側導向的長支撐面,分別卡入機匣側壁的凹槽,機頭上有兩個可向外伸出的滾柱,閉鎖時,閉鎖楔鐵將滾柱擠入槍管節套的閉鎖槽。握把與發射機座組件是由握把、快慢機、握把組件固定銷、扳機組件、擊錘、擊錘簧和彈匣卡筍、空倉掛機釋放鈕等零件組成。槍托組件由槍托底板、緩沖器、緩沖器支座等零件組成。
從結構看,該槍有許多獨特之處。如槍管部分包裹在機匣之中,位于機匣套管的下方,也有的稱其為“包絡式結構”。機匣套管點焊在機匣上,裝填桿和槍機的前伸部裝在機匣套管內,拉機柄安裝在套管左側的導槽中,可以前后運動。在槍口部有螺紋,并有一個鋸齒形的環,以便安裝消焰器的固定卡簧或發射空包彈的附件。該步槍還有一個不到位保險機構,在槍機后坐時,將擊錘壓倒,使擊錘與阻鐵頭扣合,并將阻鐵往后推,固定在定位臺的一側。在槍機沒有復進到位之前,擊錘一直由不到位保險阻鐵掛住,只有槍機復進到位時,不到位保險阻鐵方能解脫,這就杜絕了槍機復進不到位時擊發危險的發生。為了在沙漠或揚塵氣候條件下使用,該槍在拋殼窗設有一個防塵蓋。機匣上有裝光學瞄準鏡的架座,可安裝各種白光瞄準鏡和夜視儀。槍上有空倉掛機機構,彈匣內的最后1發彈發射完畢之后,空倉掛機機構將槍機阻止在彈匣后方,可重新裝上有彈的彈匣,拉動槍機或按壓空倉掛機釋放鈕來解脫空倉掛機機構。采用轉鼓式表尺,表尺有 100m、200m、300m和400m四個分劃。
該槍有半自動、3發點射和全自動3種發射方式,快慢機可放置在保險、半自動發射、3發點射或全自動發射4個位置。當快慢機放置在保險位置時,快慢機機軸的圓面始終壓住扳機連桿,阻止其向上運動,阻鐵頭也一直與擊錘的單發缺口扣合,形成保險;當快慢機位于半自動發射位置時,在槍機閉鎖后,阻鐵將擊錘掛住,向后扣壓扳機,阻鐵頭向下轉動,從擊錘的缺口脫離,擊錘向前回轉,打擊擊針,擊發槍彈,每扣1次扳機發射1發彈;當快慢機放置在3發點射位置時,第 1發彈的發射方式與半自動時一樣,但由于這時扳機的行程較長,使阻鐵的尾端向上抬得比較高,阻鐵頭向下運動的角度也就較大,擊錘的單發缺口不會被掛住,從而可以連續發射第2發、第3發彈,3發彈發射完畢后,阻鐵將擊錘掛住,只有松開扳機并再次扣動,才能發射下1發彈;當快慢機位于全自動發射位置時,第1發彈的發射方式與半自動時一樣,但由于這時扳機的行程較長,使阻鐵的尾端向上抬得比較高,阻鐵頭向下運動的角度也就較大,致使擊錘的單發缺口不會被掛住,從而實現全自動發射。
該步槍系列中還有G41A2式步槍與G41K式短步槍兩個型號。由于G41A2式步槍采用伸縮式槍托,所以在攜帶與行軍時,可將槍托向前推入機匣的槽內,使用時向后拉出即可,其余結構與標準型號一樣;G41K式短步槍用于執行特殊任務,也采用伸縮式槍托,但槍管、機匣和護木等零部件則比G41A2式步槍還要短一些,因此質量也比G41A2式步槍相對要輕一些。
工作原理
該步槍的整個自動循環過程可分為待擊、擊發、后坐和復進4個階段。在待擊狀態時,槍彈在彈膛內,機頭抵住彈殼底部。這時,在閉鎖楔鐵前端斜面的作用下,滾柱卡入槍管節套的閉鎖槽;擊錘被阻鐵掛住。
扣動扳機后,阻鐵下降并從擊錘上的缺口解脫,擊錘被釋放后,向前快速運動,推動擊針穿過閉鎖楔鐵中心的孔打擊槍彈的底火,完成擊發。擊發后,火藥燃氣在推動彈頭向前運動的同時,推動彈殼向后運動,槍機受到彈殼的向后推力,帶著彈殼一起開始后坐。在后坐的初始階段,滾柱被推向后,而槍管節套上閉鎖槽的斜面又迫使其向里抵在閉鎖楔鐵的傾斜面上,使滾柱向內擠入機頭,只有當滾柱完全被擠入機頭后,槍機才能自由向后運動。這樣一來,必然迫使閉鎖楔鐵和槍機整體后坐。閉鎖楔鐵前端斜面的角度,使機體和機頭的速度比為4:1。因此,在滾柱向后和向內運動的過程中,機體的行程恰好是機頭的4倍。當機頭大約后坐1mm以后時,滾柱便完全脫離槍管節套的閉鎖槽。此后,整個槍機在火藥燃氣后效力和慣性的作用下后坐,機體和機頭之間的相對距離大約保持在5mm 左右。槍機在后坐過程中,機體將擊錘壓倒后并壓縮復進簧,使復進簧儲能。當后坐經過拋殼挺時,彈殼被拋殼挺臂擋住,從機匣右側的拋殼窗拋出。槍機在復進簧的作用下減速后坐,當機尾撞擊緩沖器墊時,后坐停止,整個后坐運動完成。
后坐停止后,在緩沖器墊和復進簧的作用下,槍機開始復進,在復進過程中機頭經過彈匣時,將彈匣最上面的一發槍彈推入彈膛,抽殼鉤爪卡入彈殼的底緣凹槽,機頭停止復進,而機體則繼續復進,將機頭與機體之間的5mm間隙閉合,在閉鎖楔鐵的作用下,滾柱被重新擠入槍管節套的閉鎖槽。這時,機頭卡扣與機頭上的凸肩扣合,槍機復進到位,使槍重新處于待發狀態,一個完整的工作循環便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