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生
黨中央提出的“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為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國造船行業實行統籌規劃”,是周恩來總理生前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這項決策在實施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坎坷曲折。
40多年來,雖然有不同的進展,但都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低水平的重復擴張,過分注重簡單量能的增加,產業集中度不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區域和專業化協作的跨行業高效市場配套協作體系沒有建立;“小而全”低效率的生產經營管理理念和模式沒有根本的轉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行業管理體系不健全;管理職能有待繼續落實;基礎管理仍然比較薄弱,以至造成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與日本、韓國造船業相比,差距甚大等狀況。
這就要求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認真解決。
2002年6月,胡錦濤同志在視察大連船舶工業時指出:“造船行業是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行業,我們有一定的競爭優勢,要利用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從改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強我們的市場競爭力,使我國造船業更上一個層次,擴大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中央領導對船舶工業大發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們要創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國、強國。
我國船舶工業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是:中國船舶工業應以加入WTO為契機,抓住新的機遇,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資源、兩個市場,苦練內功,協力創新,“做大、做強”中國船舶工業。所謂“做大”就是要把產業規模做大、船舶產量做大、市場占有率做大、經濟效益做大,就是要將進出口貿易的數量規模提升到與名列世界第一、第二位的國家(日本、韓國)相當量級;所謂“做強”,則是要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整體提高我國船舶行業的內在素質和競爭優勢,在技術含量上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爭創一流,要高起點、高層次、寬領域地參與國際競爭,搶占市場制高點。
在實現“做大”、“做強”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強調“做實”、“做精”。所謂“做實”,就是要真抓實干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實事求是地落實好每一個項目,穩中求勝,打好“做大”的基礎;所謂“做精”,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好產業規模,增大船舶產品和配套產品的高科技含量,在國際市場上打出品牌,全面提高產品的“國產化”率,以最大效益為“做強”鋪平道路。我們要在“做實”、“做精”中去謀求“做大”、“做強”。研究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必須將我們的現實狀況擺進世界經濟發展環境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中去考慮。
中國造船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的造船總量已占世界造船總量的10.6%,居世界第3位;日、韓占世界造船總量的70%,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們的目標是:在戰略機遇期內(2020年)造船總量達到占世界造船總量的30%以上。但是,在當今世界綜合造船能力存在周期性的大量過剩的情況下,我們應冷靜的思考,弄清中國造船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理清發展思路、方向,明確階段性宏觀、微觀目標,對中國造船業實現“跨越式、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從世界造船競爭格局的演變看,進入新世紀,世界造船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日本、韓國、歐美和中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歐美造船業繼續萎縮;韓國造船業壯大迅速,已經在世紀之交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中國造船業正在迅速崛起,在世界造船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國船舶工業所具有的綜合比較優勢,使中國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個造船王國。從產業發展周期看,我國船舶工業已經進入實施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正推動著世界造船競爭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進程。
我國船舶工業要實現“做大”、“做強”這個目標,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統籌規劃和發展,提高船舶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首先,必須重視大、中、小的協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目前,我國制造業已構成了較完善的體系,這使得每一個產業的發展都容易得到上下游產業的支持,容易形成產業的聚集效益。船舶是一種特殊產品,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具有形成產業鏈的特性。因此,我們要樹立造船與航運、配套及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的觀念,促進行業間和企業間的協調發展;要注重“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互促互動、協調發展”,完善船舶工業高度軍民結合型產業的建設;要摒棄“只要設施、能力上去了,市場份額就自然會提高”的思想。我們要規劃和建設好每一個大型造船基地,注重專業化協作體系的構建,優化產業鏈條,發揮產業集聚優勢,推動大型造船企業與中小船廠、中央企業與地方船廠、造船企業與配套企業以及上、下游產業和企業、廠家的協調發展。面對世界造船市場,統籌規劃,建立統一戰略聯盟,形成國家級團隊,參與世界競爭。
其次,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來提高產業競爭力。必須特別重視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技術交流,大搞科技創新,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工作統籌協調好。要注重運用高技術、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來改造和提升船舶產業實力,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盡快在船舶工業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廠、院、所聯合以及制造方、船東和船級社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運行機制。加快建立有效的成果擴散機制和以國家投入為導向,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良性科技投入機制,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使我國船舶工業的比較優勢真正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
第三,必須順應全球化時代的“國產化”進程。根據歐洲船用設備協會對21種船型的統計分析,從船舶價值的構成來看,原材料及物資消耗約占27%,船用機電設備約占43%,而船舶制造總裝價值僅占30%。這表明,當今船舶設備的價值占全船價值的比例約為35~50%。面對世界船舶配套產品的發展趨勢,發展船舶工業配套業,一定要突破傳統“國產化”概念的束縛,以“本土化”擴充“國產化”的內涵。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外資投向,規范市場準入,從能夠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的環節入手,加快形成和提高競爭優勢,占據國際產業價值鏈條的重要環節,并帶動整個船舶工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第四,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我們需要的是各種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因此,要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營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建設一支專業配套、結構合理、素質精良,能夠支撐起一個造船大國的造船人才隊伍。
第五,必須切實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一定要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走集約化增長的道路,牢牢地把船舶工業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提高放在提高產業素質、經濟效益和效率的基礎之上,并以謀求世界造船行業的平均(或高于)利潤作為檢驗我們真抓實干的根本。
我們堅信,有黨和國家領導的關懷,有政府各部門以及航運、船檢和有關各界的支持,中國船舶工業全體職工必將會以更開放的姿態,奮發圖強,以更完善的設計和更好的建造質量、更高的生產效率來求得自身的新發展。我們堅信,中國一定能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造船大國和強國;我們深信,中國造船人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弘揚艱苦創業的精神,努力奮斗,一定能把中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