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交往上,我們需要樹立公平意識和互惠意識。順利時對別人不管不顧,而麻煩時卻希望大家鼎力相助,不僅不可能,也是很多人忌諱的。
編輯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大三女生,上大學兩年多來,我發覺自己的狀況越來越差,學習不如以前了。我是學英語專業的,入學初期成績特別突出,尤其是閱讀和寫作,在班里數一數二。聽力和口語也比較好,雖然不是最好,但也是很不錯。可現在都不行了,好像所有的優勢都失去了。我很希望得到同學的幫助,可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理睬我。與我說話沒有興趣,愛答不理的,想找人幫助都得不到,我心里很痛苦。我這個人性格比較內向,不太喜歡湊熱鬧,很多時候同學們聊天我根本插不上話,時間一長我就與大家越來越疏遠了。現在,我想與大家交流,可人家不愿意理我,我該怎么辦呢?
小 敏
小敏:
你好!從你的來信中看得出你很焦慮,也很痛苦。你是一個要強的女孩,希望自己成績優異,同時也希望自己得到大家的接納與喜愛。現在,你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渴望得到同學們的幫助,更渴望自己的學習成績盡快提高。但同學們并沒有像你期望的一樣熱心幫助你,這令你很失望。
你說大家不愿意理你,一入學就如此嗎?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一群新人,以前互不相識,人和人之間都是陌生的。每個人都需要認識別人,被別人認識,而后選擇相互投緣的朋友,建立合適的同學關系。想來,剛入學的時候,你并沒有不被理睬的感覺。那時候,你的成績很突出,春風得意,充滿自信,你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你也沒有留意別人是否需要你的幫助。可能你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學習上了,也可能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你從一開始就給同學留下印象——你不喜歡交往。所以,你說你與同學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由此看來,在與人交往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樹立公平意識。也許我們身上有優勢、有資源,各方面發展不錯,這時要主動幫助不如我們的人,或許人家正處于艱難之中。人都生活在群體之中,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萬事不求人,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遇到麻煩。當自己順利、開心的時候,主動幫助有麻煩的人,等于為自己貯備資源。一旦我們面臨“不測”,才會有人樂于幫助我們。否則,順利時對別人不管不顧,而麻煩時卻希望大家鼎力相助,不僅不可能,也是很多人忌諱的。
另外,在與人交往問題上還要樹立互惠意識。身處市場經濟社會,人們的經濟意識、成本意識、效益意識日益增強。雖然我們不贊同凡事講投入產出、講效益最大化,不能把所有的人際交往都納入交換的軌道,但擁有基本的效益觀念是必須的。因為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人們都希望自己有最好的發展,這就決定了人們在處事交友上,一定更愿意與資源較多、性格較好、能夠達成良性互動的人來往,這才有利于自己的進步。所以,當你覺得同學、周圍人不愿意理你,建議你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我資源匱乏,或者是交往方式需要改進呢?
了解以上兩種觀念后,你可以盡快調整自己的做法。如果察覺是自己待人不夠大度,只肯索取,較少付出,就要轉變令人不快的交往方式。要學會關心別人,體貼別人的難處,主動幫助他人,贏得大家的信任。若你無力幫助也要真誠地給予解釋,獲得大家的理解。如果自己沒有任何過人之處,缺少感染力和親和力,就要調整自己的性格,找到自己不愿表達、過于內向的原因,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釋放內心的壓力,主動參加群體活動,大膽展示個人的魅力,這樣自然就會有人愿意走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