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朝霞
報紙工作要建立怎樣的理念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一樣,我們要建立一種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報紙工作理念。
報紙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這是一種客觀現實。但報紙工作又不完全是政治工作。在特定的時期,報紙的政治屬性可能是很突出的。但很多時候,報紙只是政治的延伸和補充。報紙具有宣傳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或其他)和商品兩種屬性。
新聞的傳播是要依靠一定的手段來實現的。印刷品傳遞新聞需要人力、物力、智力等,人們購買印刷品是要花錢的,花錢購買實現了印刷品的價值。買的人越多,傳播的范圍越廣,新聞的商品價值體現得越充分。電視和廣播實際上也是收費的,只不過這種收費有些是間接的,由廣告商或其他人來購買。
因此,我們首先應該確立報紙具有兩種屬性的理念。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思維定式,報紙是宣傳品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許多同志的頭腦中,報紙或其他傳媒是商品的觀念并沒有真正樹立。因為這個觀念沒有深入人心,潛意識里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傳媒業往“事業”上靠,而不情愿往企業上靠。在現階段,媒體是事業單位沒有錯,但轉軌時期,事業單位正在逐步實行企業化管理,說穿了,它最終會完全走向市場,實行企業化。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單位的發展模式,正在向現代企業這一更高層次跳躍。走向市場是必然趨勢,而且是客觀現實。創立以市場為取向的新的機制,企業單位如此,事業單位也如此,誰也無法回避。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他事業單位因勢利導,借東風出海遠航了,我們還墨守成規,幻想著固守一塊陣地而不放棄,這必然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觀念不變,認為社會主義的傳媒是永不凋謝的鮮花,這是很幼稚的想法。
再一點,就是變單向灌輸為平等交流的理念。在社會主義國家初創階段,一些領導人提出“灌輸社會主義思想”的做法。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或許是必要的。這種“灌輸”可以激發群眾的熱情,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種“激發”的效果只能是暫時的,它不完全符合事物發展需要的基本規律。
隨著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隨著市場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傳播手段的多樣性,也使“灌輸”的方式不靈了,它被交流式、互動式的大眾傳播模式所取代。過去是編什么就讓人讀什么,現在就要依據讀者的需求來調整辦報的思路。市場可以左右報紙工作,報紙也可以引導讀者、引導市場。在廣告和發行方面,靠行政手段去“壓”的辦法也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我們不可能強求讀者一定讀我們的報紙。報業的市場已經趨向于成熟,誰的產品質量好、誰的服務質量好,誰就擁有市場,反之,就會失去讀者,失去市場,失去生存的基礎。
第三點是,應該形成產業化的理念。目前,報紙的功能不再單純是報道新聞、傳播信息,而是具有傳播、娛樂、審美、商品交換等多種功能。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新聞事業完全是遵循傳統的理論發展變化的,新聞從屬于政治,在嚴格的控制、掌握之列。20多年的改革進程,使新聞的商品屬性逐步加大,產業化格局逐步形成。新聞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加大,已經發展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支撐國家財政的重點納稅行業。這種變化表現在從屬和依賴于政治的成分在慢慢地減少,自主的市場的比重不斷加大。新聞媒體之間圍繞創收開展的競爭,已經超出了爭奪廣告的范圍。發行費、廣告費已不再是新聞媒體創收的唯一渠道。全國目前有20個以上報業集團和廣電集團,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十分喜人的重大變化。新聞媒體實現產業化、集團化以后,將成為21世紀中國的重要經濟支柱,與基本建設、基礎工業、尖端工業一樣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報業的企業化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報業集團就是走向企業化的重要一步。報社的編輯部和編輯人員如何完成新的理念建設呢?我認為,舊的理念在改變的過程中,有些合理的部分可以保留,新的理念應該在舊的理念的基礎上變化與發展。建立起來的這個理念必須是你自己的,是由被動到主動的,最終要融入具體的工作之中。這個理念還必須有一個“人才結構”的烘托,不僅是某個人的理念,而且是一個單位、全體員工的共識,這樣才能形成思想認識基本一致的“人才群”。這些人才又有臺前與臺后之分,而臺后人物的“高低”,往往極大地影響著臺前表演的理念和品位。新的理念建立起來以后,不會是永遠不變的,要隨著事物的發展而變化,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