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雄 孫 前
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引發了新聞媒體滾動式、密集型的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報紙紛紛推出號外。在報道中,新聞圖片以絕對優勢構成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其中有關宇航員楊利偉的圖片更是占據顯著位置。從報紙上的新聞圖片可以看出,在奉行宣傳英雄人物的主旨的同時,新聞圖片的傳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新聞圖片的消費取向
當今是讀圖時代,推進視覺影響力的主要環境動因是消費社會。消費社會認同的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消費性。消費社會的內涵就包括文化的消費,消費社會的文化形態已從以生產為中心的模式轉向以消費為中心的模式。
在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里,盡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欲望是天經地義的事,而視覺元素是最能滿足即時欲望的元素。大眾對視覺消費的渴求促進了媒體對新聞圖片的倚重,“形象”變成了一定意義上的消費品。楊利偉的大量新聞圖片報道就是回應這種視覺消費需求的表現。這也就不難理解,人們在關注楊利偉本身時,也關注他在太空吃的菜。當宮爆雞丁、魚香肉絲的照片被告知與楊利偉有關時,人們對菜肴的熱衷品嘗就成了對英雄人物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商業消費。此時,對于大眾來說,形象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實體。而且,形象又反過來影響實體。如楊利偉訪問香港時引發了內地游客到香港旅游的新熱潮,因為大眾期望見到“神舟五號”飛船的實物。我們可以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實物都與楊利偉有關,這是英雄形象所帶來的輻射作用。
再者,視覺消費的確是最便捷的審美消費和意義消費。對形象直觀性的追逐,是簡化認知程序的消費心理的體現。正是充分利用這一點,新聞圖片改變了以往對英雄主體特征做進一步確認的訴求目標,走向或靠近大眾視覺消費心理,通過直觀的瞬時形象直達圖像意義深處。視覺符號勾勒出英雄形象,并通過媒體流通,形象被大眾視線接受的同時被消費著。如《文匯報》10月17日楊利偉打出“V”字手勢的照片,它本身的訴求是:圖像是勝利者——圖片使大眾更深刻地記住了楊利偉,圖像創造“注意力經濟”;而圖片的意義訴求點是,楊利偉是勝利者,中國是勝利者。這一系列的邏輯推演過程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它簡化了繁復的文字認知程度。
新聞價值的直觀追求
以往新聞報道對英雄人物的表現功能主要是由文字來承擔,圖片只是文字的注腳。受眾進入的是文字建構起來的象征性意義空間,英雄形象在缺乏直觀性的場景中被理想化。在讀圖時代,人們通過圖像把握世界,也通過圖像把握英雄,媒體對英雄人物的宣傳由“文字中心”向“圖像中心”的傳播方式過渡,傳播手段強化直觀性、視覺性。各大報紙在運用新聞圖片報道楊利偉時,加出號外,同時在主報中也以專版的形式擴大圖片的影響。圖片數量多、尺寸大。例如10月16日《羊城晚報》頭版標題《中國太空人飛回來了?選》的下方是一張占了半版的楊利偉返回太空艙前向眾人揮手致意的圖片,右下方還配有一張小圖。這種大圖片和圍繞主題圖片安排多幅組圖的做法,一時成為時尚。此時文字成了輔助工具。媒體對英雄的觀點通過圖片具象化,引領受眾共同進入視覺場域。在視覺符號的引導下,受眾并沒有感受到媒體的“缺席”,因為編輯的圖片選擇遵循的是“……圖像文化,必須提供有價值的、新鮮的、生動的信息,給人類留下有價值的瞬間”的傳播原則。①如10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以特刊和專版報道“中國英雄回家”,通過集納式圖片讓大眾從中獲知楊利偉的更多信息。構圖上既注重宣傳效果又注重審美情趣,通過鏡頭語言將英雄的形象價值予以深化,改變了文字報道為主時期人們通過“聯想”“看見”英雄形象的狀況,讓處于價值多元化中的大眾直接通過“看”而了解英雄。
“軟新聞”化的表現手法
1.角度“軟化”:平行視角
20世紀60至80年代,英雄人物圖片報道一直遵循主題先行的宣教理念,因此圖片中的英雄形象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觀念化痕跡。經過90年代的社會化轉型以后,媒體在宣傳上日趨“平民化”,人文關懷精神日漸增強,大眾傳播從以傳者為中心轉向以受眾為中心。這一轉變也體現在新聞圖片中。如《中國青年報》10月16日所刊發的新聞圖片中有一幅再現的是楊利偉和兒子在電腦前交流的情景(在他們身后,是注視父子二人的楊利偉的妻子)。如果不考慮楊利偉“中國太空第一人”的身份,從這張圖片中你無法確定它和一張普通的家庭照片有何不同。在此,楊利偉作為一個普通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直入讀者視線,并引發相似聯想,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對楊利偉報道的平行視角,改變了對英雄人物的仰視,加強了平等性,表層看是體現了平民情趣,深層看是由于借機于平民化消費的商業潛質,拓展了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和擴大了傳播的效果。雖然楊利偉的圖片中也有特寫,但是它有別于60至70年代構圖上用仰視原理塑造的“英雄控制一切”的高大形象,圖片上闡釋的是回歸本色的形象訴求。攝影記者通過平行視角關注楊利偉原有的心理狀態,用具有感性的鏡頭語言展示人物,使新聞圖片中的英雄形象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和現實感。《羊城晚報》10月16日的“情深”小標題中刊登了一張楊利偉三口之家同下廚房的圖片,從站在煤氣灶前的楊利偉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英雄回歸平民的身份。這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視覺文化就是一種大眾文化,新聞圖片的平民化是對視覺文化本質的回歸。圖片新聞的“軟化”是最順理成章的選擇。
2.內容“軟化”:隱藏“深情”
人們日常消費的對象是商品,商品的物質化存在形式就是其形象。形象與商品的內在聯系使得消費社會必然趨向于視覺文化。于是,形象被大量復制和生產。這種通過大量復制生產的形象已經取代了實物本身,淡化了距離感。在此意義上,新聞圖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眾的消費欲望和視覺需求。10月16日各大報紙報道的“焦點”是楊利偉,有關楊的圖片的內容無論在新聞背景方面還是跟蹤報道方面也都表現出明顯的“軟化”傾向。對英雄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的展示以及個性化行為的描述比以往明顯增多。諸如楊利偉和家人一起在廚房忙碌的照片,英雄不再給人以高不可攀的印象,反而使人覺得可信可親。此時,社會認知偏差的首因效應和暈輪效應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已經削弱,受眾的圖像消費心理呈現為沒有起伏的平直化的特點。攝影者或媒體賦予圖片一個意義缺口,大眾據此會做出各自不同的解讀。這是由于圖片中的感性訴求加強,媒體的宣教觀點處于一種“深情的隱藏”狀態。有學者說,“‘深情的隱藏這個特點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對英雄人物的信心,要靠我們對他的性格的力量和純潔性懷有信心。”②在以往的宣傳中,媒體往往十分注重通過對英雄人物豪氣的展現來反映時代精神和典型意義,對英雄人物的宣傳手法通常是先確定指導性強的主題,然后一統全文,價值判斷十分鮮明;對英雄的定位多歸結于具有群體色彩的高度,宣傳英雄時側重精神,而常常忽視個人特質。這與我們傳統價值觀念中的“道德崇拜”有關。這樣,在英雄圖像中,現實生活的原型被媒體以投射的方式讓公眾解讀,人們看到的照片是英雄觀念的反映,是“硬化”了的新聞。在這種背景下,英雄的真實情況并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只有圖像中的英雄才是媒體和社會期待的角色。
新聞圖片在報紙上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明顯,通過讀圖獲取信息正成為視覺文化時代大眾的一種顯要的接受方式。在視覺文化塑造的“讀圖時代”,對英雄人物形象的傳播方式與其說是“圖以載道”,不如說是“娛以載道”或“消費載道”。這是一個有待深究的課題,以上只是從傳受雙方做了一個粗淺的分析。
注釋:
①陸少游著《被定格的世界——攝影天地探視》,第192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美〕斯坦利·卡維爾著,齊宇、利蕓譯:《看見的世界——關于電影本體論的思考》,第64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