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振
舉燭應該是一個美談,發生在古代。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個人要給燕國宰相寫信,因燭光不亮,在吩咐家人舉燭時,順手寫下“舉燭”二字。這二個字與信的內容毫無聯系。燕國宰相看了信以后,對“舉燭”二字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了許久,終于悟出一番獨到的理解:“舉燭者,尚明也;尚明者,舉賢而任之。”便把此意告之燕王。燕王聽之信之。楚國所以強盛,秘密原在這里,于是燕國大治。
知恥的故事,發生在近代。
加拿大工學院,是一所在國際上知名度很高的學府。該校校史上出現過一次校恥。加拿大政府將國內一座大橋的設計任務交給了畢業于該校的工程師。由于設計失誤,橋梁倒塌。按理說這與該校沒有直接關系,可以不管。但該校為牢記這一教訓,將這座橋梁的廢鋼材全部買下,加工成戒指,命名為“恥辱戒指”。畢業生在領取畢業文憑時,都要領取一枚“恥辱戒指”,時刻戴在指上,時刻將這個教訓記在心上。
而今,人們再也不用像古人那樣從“舉燭”中悟到舉賢。先賢用能,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常常于主旋律之外聽到許多噪音。什么“白吃誰不吃”,“白拿誰不拿”,“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等等。常常會看到,一個個高官落馬,一頂頂王冠落地。更可悲的是,一些人在任職之初都是賢者能者,取得過驕人的、甚至是輝煌的業績,最后還是落馬了。究其原因,無外乎是賢者不賢,所謂的賢名,或是以錢買之,或是以權竊之,落馬則成必然。原本不是燭,舉上再高,也不會給人以光亮。至于確屬賢者,又為何落馬,那是在權力欲、金錢欲、物欲、色欲的誘惑下,而喪失良知,不以恥為恥,反以恥為榮。試想為官者,不以貪為恥,怎能生廉;執法者,不以,失信為恥,怎能生利;為企者,不以產品質量低劣為恥,怎能興旺;為考生者,不以抄襲為恥;怎能學業有成……
平心而論,我們有古人那種通過“舉燭”而悟到“舉賢而任之”的精神嗎;我們有加拿大工學院那種知恥的精神嗎;我們真正懂得了知恥而后勇的道理嗎?國知恥,則國興;官知恥,則官正;民知恥,則民優。讓我們以史為鏡,以恥為鑒,使社會文明之風永遠吹拂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