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飛
高原寒區是指海拔高且氣候寒冷的地區。高原寒區作戰,是一種特殊的作戰樣式,特殊的地形特征、自然環境與氣候特點,對作戰行動產生很大的影響,需要運用特殊的戰術,使用相應的武器裝備,并進行特殊的保障。
特殊環境對作戰的影響
高原寒區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條件十分惡劣,使部隊作戰行動極為受限。
自然環境惡劣,部隊機動困難
高原寒區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氣候惡劣多變,常年低溫嚴寒,雪線上的平均溫度在夏季也低于-30℃,對人員的生理產生嚴重影響。醫學研究表明,人體要維持正常的活動,體溫必須經常保持在36℃~37℃,如果連續暴露在嚴寒中2~3小時,其手部力量就會降低20%~30%,神經傳輸功能就會受到阻礙。當體溫下降到32℃時,人體就會產生麻木現象,大腦有可能失去判斷力。此外,高原寒區低壓缺氧,造成人員體力下降,動作遲緩,耐力差,對運動的距離和速度影響極大。
低溫高寒,武器裝備性能無法充分發揮
高原寒區天寒地凍的天氣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而且對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也會帶來嚴重的影響。高寒天氣易使武器零部件損壞,造成射擊不連發、啞彈和偏彈,尤其是武器裝備中的橡膠、塑料部件在低溫條件下容易變硬、變脆,甚至裂斷。惡劣的天氣還易使光學瞄準鏡出現偏差;對無線電通信干擾大,導致通信距離下降。這些因素限制了武器裝備效能的發揮,極大影響了部隊作戰能力。
地形復雜,重型武器使用受限
高原寒區地勢高聳,山勢險峻,溝谷縱橫,降雪期長,有些局部地區常年冰雪封山;路況較差,交通運輸不發達,遠距離機動道路少,機動極為不便,有時因山河阻隔,需繞行幾十千米。而重型武器的使用需要較大的地幅、較好的機動條件作保障,這就限制了重型武器的正常投入使用。
后繼無援,部隊保障能力受到嚴重制約
高原寒區地廣人稀,自然環境極差,經濟落后,物資缺乏,自給能力差,因此,部隊野戰生存和補給相當困難。除了少量的肉食外,部隊難以就地籌措食品。武器裝備的就地維修、保養也十分困難,加之作戰地區遠離內地,交通運輸條件差,后方物資難以抵達作戰地區。這樣,部隊各類作戰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幾乎全部依賴于自身保障。
戰術運用
高原寒區作戰要充分考慮特殊環境對作戰行動的影響,趨利避害,靈活選用適宜戰術,合理配備武器裝備,并進行全面的保障。根據經驗,可采取以下戰術。
以逸待勞,突出火力作用
高原寒區的攻防作戰中,人員體能大幅下降,兵力機動異常困難,必須重視火力運用,強化火力優先的觀念,突出火力的機動,最大程度減少環境對人體的影響,處理好體力狀況與作戰需求的矛盾。能以火力解決的目標,不以兵力奪取;必須運用兵力奪取和控制的目標,也要以強大的火力作保障,減少體能消耗,保障人員以充足的體力作戰,以逸待勞,奪取勝利。
小口快吃,注重小規模獨立作戰
高原寒區作戰,受地形和諸多自然條件的限制,某一作戰單位的持續作戰時間短,且無法投入大規模的兵力進行作戰。通信聯絡困難,與上級、友鄰協同困難,后勤補給難度大。因此,師、團在獨立方向或地區單獨遂行作戰任務的情況比較多,必須獨立靈活,像“螞蟻 吃大象”那樣,積小勝為大勝,達成作戰目的。
活用戰法,出奇制勝
在植被稀少、物資貧乏的雪域高原環境中,要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手段,如巧妙選擇交戰時段,靈活運用穿插分割戰術,實現戰法運用效力與地形特征的有機結合,這一點能充分體現出一個軍事家運用戰術的“精深”。發生在1960年代的對印反擊戰中,我軍就是靈活實施戰術而取得了勝利。在這場作戰中,印軍,特別是班一級武器射程遠、威力大,在300m外,印方占優勢,300m內中方占優勢。雖然印方武器在射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在我軍開始反擊作戰后,由于我軍步兵是在火力掩護下接敵,運動到百米之內發起沖擊,這就大大制約了印軍輕武器優勢的發揮。印軍輕武器射擊精度好,但是在光線較弱的夜晚、黎明和黃昏根本無法瞄準,而這些時候,恰恰是我軍作戰最活躍的時段。正是由于我軍靈活實施戰術,既達成作戰突然性,又揚長避短,贏得主動,取得了一場又一場戰斗的勝利。
機動靈活,綜合保障
高原寒區作戰,保障問題多、難度大,必須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運用多種保障手段。要定點保障與隨伴保障相結合,上級保障與自我保障相結合,對執行特殊作戰行動的分隊,要實施越級保障;要充分運用適應環境特點的、有效的保障工具與手段。如在地形復雜的阿富汗,交通不暢促使美軍投入了騎兵部隊,這種現代科技與傳統作戰方式相結合的戰術手段,取得了很好的保障效果。
對輕武器的需求
高原高寒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對輕武器提出了特殊要求。
要突出可靠性,充分發揮武器裝備性能
一是要在材料上以耐用求可靠,要通過材質的改進,保持穩定的性能。在中印反擊作戰中,我方使用仿蘇的56式系列輕武器,是專為高溫或高寒極端氣候條件下作戰設計的,可靠性比印軍的高。在阿富汗戰爭中,蘇軍的AK47步槍在-50℃氣溫,沙土、灰塵滿天的惡劣條件下,依然保持較好的性能,又一次得到實戰的檢驗。
二是要在設計上以簡單求可靠,通過在一些設計細節問題上的改進,避免或減少在攜帶、保養、使用上的困難,減少因操作不便帶來的對武器性能發揮的影響。例如扳機機構的設計,要便于戴著厚厚的防寒手套進行射擊,這樣,可以提高人員對輕武器的操作性,提升作戰能力。
三是要在適應特殊條件上求可靠。高原地區地形復雜,一些地區灌木叢較多,對輕武器的使用影響較大,要注重研制在這種特殊地理環境下發揮作用的輕武器。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針對阿富汗特殊的地形條件,研制出了溫壓彈,用M203榴彈發射器發射,這種彈與目標碰撞后炸藥散開,隨后炸藥被引燃,消耗氧氣并產生超壓效果,用以打擊隱藏的洞穴、工事等目標。
要注重通用性,提高保障效率
高原寒區極大限制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嚴重制約著后勤、裝備保障能力,這對作戰武器提出了通用性要求,應減少裝備的種類,提高效率,降低保障的難度。一方面要統一口徑,使用標準彈藥,減小彈藥的保障負擔;另一方面要統一部件標準,使同一槍族的部件可以互換,提高武器的修復能力。
在對印邊境反擊作戰中,印軍混合使用英美武器,口徑繁多,不但保障困難,實戰中還出現過給使用美國槍的部隊輸送大量英國槍彈的錯誤。而當時我軍完成了武器裝備的換代工作,實現了國產化,整個56式系列武器戰斗性能都很出色,統一了步兵班用武器的口徑,簡化了保障,提高了攜彈量,后勤保障能力得到躍升。
要具有多功能性,便于構成強大火力網
高原高寒區作戰,空中火力支援行動將受到很大限制,重武器使用受到制約,要求輕武器具有多功能:
一是點面組合。過去,步槍一直用來應對點目標,自從槍掛式榴彈發射器誕生以來,步槍實現了點殺傷目標與面殺傷目標的結合,這是輕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
二是殺傷與破甲組合。能否有效摧毀敵堅固工事、裝甲目標,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具備殺傷和破甲功能一體化的多用途單兵武器,是贏得未來高原寒區作戰的客觀需要。
三是曲直組合。高寒山地隱蔽死角多,峽谷、山澗、溝坎比比皆是,便于敵人隱蔽利用,直射火力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打擊。因此,步兵武器火力需要曲直兼顧,減少射擊死角。1975年裝備蘇軍的AGS17 30mm榴彈發射器,使用靈活、攜行方便,既可平射也能曲射,在阿富汗戰爭中發揮了較大威力。
要提高保障性,保持部隊持續作戰能力
高原寒區作戰部隊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戰斗持續力。重視輕武器的保障性,減輕武器對人員造成的負擔,是提高部隊作戰持續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一是輕量化,減小攜行負擔。高原寒區生存條件差,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操槍弄炮,機動作戰,這對人員體能是個挑戰,因此,對武器的質量也提出了嚴格要求。應通過運用新型材料減輕武器質量。如美國的碳15步槍,采用碳纖維機匣、不銹鋼槍管,空槍質量不足 1.78kg,大大提高了單兵攜行能力。二是提高精度,減少彈藥消耗量。較好的射擊精度,能減少耗彈量,從而增強戰斗持續能力,減輕彈藥保障壓力。在對印作戰中,經實戰檢驗,我軍的56式半自動步槍性能可靠,輕便靈活,400m內精度良好,節省了大量槍彈,提高了持續作戰能力。一位當時參戰的老同志評價說:“定在常用表尺(表尺“3”的位置,即射程300m),指哪打哪。” 再如俄羅斯的AN94突擊步槍,在許多方面都有創新。該槍有兩種射速:武器先以1800發/分的射速實施2發點射;然后,射速自動降到600發/分實施連發,這種雙射速設計使該槍的命中率比AK74步槍提高1.5~2倍。三是減小槍彈質量,提高攜彈量。AK74配用的5.45mm槍彈比SS109彈輕1.7g,在相同的彈藥負荷情況下,俄羅斯士兵攜彈量比北約士兵多15%,火力持續性比較好,在高原寒區作戰,這將極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