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黨內錯誤路線作怪,毛澤東曾先后三次受到“紀律處分”。對此,他既堅持正確意見,又能服從組織決定,表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1927年11月:第一次受處分
1927年“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黨中央委托,到湖南傳達會議精神,改組黨的湖南省委,成立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隨后,他根據當時敵強我弱、各路起義軍先后嚴重受挫的形勢,否定了一部分人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主張,率領工農革命軍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羅霄山脈中段進軍,在井岡山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然而,當時由“左”傾盲動主義統治的中央,指責毛澤東等人犯了“軍事投機”的錯誤,要嚴厲懲辦。1927年11月,臨時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共產國際代表羅明那茨提出的《政治紀律決議案》,撤消了毛澤東擔任的湖南省委委員和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此后,中央又曾一度準備召回在井岡山堅持斗爭的朱德、毛澤東。中央的決定訛傳到井岡山,說毛澤東被“開除黨籍”。在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談到這個問題時,毛澤東說,開頭聽說是開除黨籍,后來又說不是。當時,毛澤東得知自己受到“處分”后,表示服從組織決定。但是,對于重大政治原則如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他決不退讓。經過毛澤東的耐心解釋和艱苦卓絕的工作,1928年10月5日,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接受了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主張。11月25日,毛澤東給中央寫了《井岡山的斗爭》的長篇報告,陳述了“工農武裝割據”及其建黨、建軍、建政的原則,受到周恩來、李立三等中央負責人的肯定。
1929年6月:第二次受處分
井岡山時期,前委之下設有軍委。1928年4月,朱、毛紅軍會師后,前委書記毛澤東兼軍委書記。5月,毛澤東任湘贛邊界特委書記后,軍委書記改由陳毅擔任。11月,朱德被選為軍委書記。1929年1月,紅四軍下山后,部隊少了,工作單純了,研究軍情的會議增多。開了軍委會又開前委會或開了前委會又開軍委會的狀況,“頗生麻煩”,又“不便機斷”,經前委會議討淪決定:“為應付這種環境,遂決議軍委暫時停止辦公,把權力集中到前委。”到了四五月間,隨著贛南、閩西斗爭局面的逐漸打開,地方工作增多了,部隊也擴大了,又決定“組織軍的最高黨部”(即軍委),由中央新派來的留蘇學生劉安恭(后在戰爭中犧牲)任臨時軍委書記兼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劉一到任就照搬蘇聯紅軍的經驗,作出一條決定:前委只討論行動問題,不能過問其他事,軍隊的工作由軍委管。這條決定引起了部分同志對黨和軍隊關系問題的爭論。
由于思想認識上存在重大分歧,前委機關難以統一,糾正偏差的時機又不成熟,毛澤東從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出發,請求馬上改換書記,讓他離開前委。6月14日,毛澤東在福建上杭的新泉,給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較系統地闡述了他辭職的理由。同時,他表示他的工作安排他只能提出意見,要在黨部同意以后才離開;他沒有離開一天仍舊可以隨大家作思想奮斗一天。
6月22日,紅四軍黨的“七大”在龍巖縣城舉行,這次會議主要是對紅四軍黨內爭論的若干原則問題作結論。陳毅在工作報告中對毛澤東、朱德都作了批評。大會通過的決議案對爭論雙方作了組織處理,給毛澤東嚴重警告,給朱德書面警告,并決定由陳毅代毛澤東接任前委書記的職務。
紅四軍黨的“七大”之后,毛澤東服從會議的決定,離開了紅四軍前委的領導崗位,到閩西養病,同時指導閩西特委開展工作。1929年8月至10月,紅四軍先后出擊閩中與東江失利。這兩次軍事行動的教訓,使前委領導人和紅四軍的廣大干部戰士進一步提高了對是非曲直的認識。
1929年8月底,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在上海聽取陳毅的匯報后,對紅四軍的工作作了詳盡的指示,并委托陳毅按中央討論的意見,以中共中央的名義起草了《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通常所稱的“九月來信”),肯定了毛澤東的建黨、建軍原則和經驗,并確定毛澤東仍為前委書記。1929年12月28日,紅四軍黨的“九大”通過了毛澤東主持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決議的第一部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是毛澤東在朱德、陳毅的支持和協作下完成的。
當自己的正確意見處于少數地位時,毛澤東自覺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組織原則。當自己的正確意見得到黨中央的支持時,毛澤東對有錯誤的同志不是追究個人責任,而是耐心分析原因,加以糾正,因而在紅四軍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1931年11月和1932年10月:第三次受處分
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召開,一時間,“‘左傾遍及域中,教條彈冠相慶”。毛澤東被指責犯了“路線”錯誤。1931年11月初,在江西瑞金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中央蘇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即贛南會議)上,毛澤東被撤銷了蘇區中央局書記職務。1932年10月上旬,在寧都召開的中央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又被撤銷了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與總前委書記職務。這樣,毛澤東只保留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一職。隨后,又開展了反對鄧、毛、謝、古的所謂“江西羅明路線”的斗爭,打擊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威信。
面對“莫須有”的罪名和撤職的處分,毛澤東沒有氣餒,他堅持三條:一是少數服從多數;二是不消極;三是爭取在黨許可的條件下做些工作。周恩來后來回憶說,撤銷毛澤東紅軍總政委時,毛澤東說,需要我的時候,打個招呼,我就來。毛澤東受到撤職處分后,許多干部、戰士常去探望他。但是,毛澤東在他們面前緘口不談黨內斗爭。聶榮臻回憶說,第四次反“圍剿”前后,時任一軍團司令員的林彪和政委聶榮臻從前線回來看望毛澤東,曾詢問毛澤東對黨內斗爭的看法,毛澤東避開話題,帶他們去參觀瞿秋白創辦的“紅色書店”。
從1931年底到1934年10月,用毛澤東后來自己的話說,那三年他在中央完全沒有發言權。但是,毛澤東以積極的態度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在財政部長林伯渠、副部長鄧子恢的大力協助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使蘇區的農業、工業、對外貿易以及合作社事業等大有發展,創造了“最好的后方工作的成績”。
第二,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或中革軍委有過三次積極性的建議。第一次是第五次反“圍剿”開始時,毛澤東提出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形成戰略上敵對我是大“圍剿”,戰役上我對敵是小“圍剿”,或跳出外線,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第二次是“福建事變”后,毛澤東及時向中央建議,“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去”,“粉碎其向江西根據地的進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第三次是廣昌戰役失敗后,毛澤東又堅持向中央建議向湖南中部突圍,“調動江西敵人至湖南而消滅之”。但毛澤東的這三次建議,均被博古和李德所拒絕。
第三,對李德和博古的錯誤指揮,在黨的會議上進行了積極的斗爭。李德自己后來也不得不承認,他當時提出的關于正規軍、正規戰等意見,在政治局和軍委會議上都遭到過毛澤東“最激烈的反對”,發生過“幾次激烈沖突”。1934年12月14日,博古等迫于形勢和大家的要求,同意在長征途中的黎平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政治局大多數成員以明朗的態度支持毛澤東的主張,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史稱“黎平轉兵”。不久,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摘自《黨史文匯》 原標題為《毛澤東三次受“紀律處分”的前前后后》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