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亮 周克棟
許多國家的特工都裝備有微聲手槍,常見的微聲手槍均在槍管前加裝消聲器,而俄羅斯PSS 7.62mm微聲手槍卻獨辟蹊徑,采用一種不同于常見的消聲器結構的消聲彈。那么,PSS微聲手槍與帶有消聲器的微聲手槍有何異同之處?還是讓我們從本文中尋找答案吧……
微聲手槍大多采用消聲器。常見的消聲器有兩種:一種是安裝在槍口,另一種是和槍管結合成一體。在第一種消聲器中,其消聲原理是,膛內的火藥燃氣流出槍口后經過消聲器的孔道逐級減速,從而大幅度降低了槍口噪聲。由于加裝的消聲器的孔道和槍管內膛同軸度存在一定誤差,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槍彈由槍管經過消聲器的孔道時受到影響,從而使射擊精度受到一定影響。在第二種消聲器中,槍管的前部設有橫向排氣孔,外部是套筒。套筒形成膨脹室,火藥燃氣通過橫向排氣孔流入膨脹室。這種整體式消聲裝置,有利于保證武器的射擊精度。
但是無論哪種消聲器都僅能降低由火藥燃氣產生的噪聲,而無法降低由彈頭激波產生的噪聲。如果彈頭以超音速飛行,消聲器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所以微聲武器應使用亞音速槍彈(0℃時,干燥空氣中的音速為331m/s,亞音速指的是槍彈的速度低于331m/s——編者注)。
那么,不用消聲器能否達到消聲效果?其實,如果能阻止火藥燃氣從槍管噴出,就可以降低槍口噪聲。1901年J·胡特弗利斯在奧地利申請了編號為5478的專利,通過在槍/彈中加裝活塞來消除武器噪聲和后坐力。他將槍管前部的內膛做成與彈頭直徑一樣的尺寸,槍管后部的內膛則與彈殼直徑相同,然后在彈殼中裝入活塞,射擊時活塞推動彈頭前進,當前進至槍管變徑處時,活塞被阻止,而彈頭單獨繼續向前飛行。活塞后部的槍管上打有小孔,火藥燃氣則通過小孔緩慢釋放。按照這樣的方案設計,每發射一發槍彈后,必須用通條將活塞從后方頂出槍管。
通過阻止火藥燃氣流出達到消聲、消焰的目的,蘇聯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大膽實踐。上世紀末,蘇聯推出的PSS手槍系列,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制成的。與 上面提到的專利不同的是,該槍所使用的槍彈,其活塞是被阻止在彈殼內的,這就省去了從槍管內頂出活塞的繁瑣動作。
PSS微聲手槍使用的槍彈稱為7.62× 41.5mm SP-4槍彈,41.5mm表示的是彈殼長。這種槍彈的發射藥位于輕金屬活塞的下方,活塞中央的尖頭插入彈頭的底部,起到定位彈頭的作用。彈頭由鋼材制成,其前端帶有黃銅導引部。彈殼由鍍銅鋼板制成。底火安裝在彈底窩內,以保證在火藥燃氣的壓力下不會被頂出。
發射時,彈頭僅在彈殼內加速運動大約25.5mm,然后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前進,飛出槍口,而活塞則停留在彈殼內。彈頭質量約10g,初速約200m/ s,因而后坐力很小。發射后彈殼很熱,溫度可達120℃,這是因為火藥燃氣仍滯留在彈殼內。發射后彈殼直徑膨脹約0.05mm,因此,彈殼應具有足夠的強度,以承受內壓。
PSS微聲手槍(見左下圖)采用整體式套筒。彈膛和槍管是分離的,并可后移7mm。安裝在導桿上的螺旋彈簧通過滑桿將彈膛推向槍管尾端。滑桿面向彈匣的一端帶有斜角,以引導槍彈順利進入彈膛。
槍管膛線導程很短,約100mm。準星和照門上都有氚光點,便于在黑暗中進行射擊。
在開鎖過程中,套筒上的撥動鉤(N )(見右上圖)撞擊彈膛上的突起,拉動彈膛向后移動7mm,然后套筒繼續后坐,同時壓縮螺旋彈簧。套筒向前復進時,從彈匣推出一發槍彈,并將槍彈推入已恢復原位的彈膛。
PSS微聲手槍帶有空倉掛機機構,發射完最后一發槍彈后武器處于開膛狀態。轉柄式保險能解脫或阻止擊錘和擊針。
該槍使用壽命1000發,考慮到用于特種部隊,這已經完全夠用了。
在距離該手槍約1.5m處測量,其A聲級為113dB(A),與氣手槍相當。根據其彈藥的特點,PSS微聲手槍自然沒有槍口火焰。
該槍出廠時帶有一個備用彈匣、一個槍套和一根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