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強
生活之路熙熙攘攘,除了原則問題外,人際間少不了其他的磕磕碰碰,因此,許多時候必須學會寬恕。
那種視同道為冤家,看他人為仇敵,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對方的錯處,對自己心存原諒,對別人耿耿于懷的人,很難找到安身立命、和諧共處的人際環境,最終也將難有作為,到頭來受傷的往往是自己。就心理衛生角度來講,這或許是一種病態的人格。醫學研究發現:一個心懷芥蒂、整天計較于誰是誰非、全然不懂得寬恕忍讓、禮讓妥協的人,因大腦與神經經常處于一種緊張、失衡的狀態,其心因性疾病的患病率會高出正常人的2~3倍。可見,寬恕是一種超然的智慧和生存的藝術。不會寬恕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寬恕。
寬恕意味著謙和、友善、仁慈、博愛,需要坦蕩的胸襟和勇氣,更需要學會睿智的換位思考。在彼此相處中,不妨多一點欣賞和包容,少一點挑剔和指責;多一份真誠和理解,少一些冷漠和敵意。即便對方一時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或無意間傷害了你,也不能窮追不舍、冤冤相報。別忘了,沖動和怨憤、刁蠻和自私,只能使矛盾激化,把小事釀成大事,以至招來無窮后患,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
哲人培根說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誠然,“相逢一笑泯恩仇”,生活中才能充滿陽光和歡笑;“不計前嫌”、“得饒人處且饒人”,此乃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寬恕和忍讓既是修身養性、健康長壽的基石,又展示了人生內在的從容與光輝,它使人生步履邁得更加輕松,朋友們,何樂而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