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花飄香鴨也肥”是皖西南農村的一大特色,利用稻谷收獲后大量落穗、稻粒及小動物資源放養鴨子,有天然的葷素搭配飼料,可達到節糧、速肥、高效益。這種秋后“趕湖鴨子”的飼養辦法,如今被日本的科學家總結成了稻田合作的生態農業模式。
1.趕鴨數 一般以每人趕養800 ~ 1600只為宜,也可2 ~ 3人合作趕養3000 ~ 5000只。
2.趕鴨棚 趕鴨人為放鴨隨時轉移而制作的看鴨棚,用竹片繃成,外罩雨布,內容物為一張供趕鴨人休息的簡易床,遠行放鴨的則需另備鍋、爐等用具。
3.育雛 稻谷收獲前1 ~ 2個月購回雛鴨,放在松軟的稻草上,用小欄分隔;每30 ~ 50平方米安裝一吊扇降溫,保持適溫21 ~ 26℃,鴨有堆睡天性,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需用手輕撥趕鴨堆一次,避免堆擠壓死。1周后按每欄鴨50 ~ 70只分欄飼養。
4.馴鴨 15日齡時,可將鴨漸放入小水池開始馴練,起初短時放池即趕上岸,防幼鴨體嫩過度疲勞淹死,以后可逐步放長時間。每次將鴨趕回時即給以食物,并人鴨共處,不要讓鴨回棚無食或鴨怕人而與人疏遠,使鴨子難馴。30日齡后可先小田放養,在放養田四周事先立好插桿,插桿上系有塑料袋、薄膜之類隨風而動,鴨子有怕“動”物習性,可防止鴨子走失。放養時要常巡視,不要讓鴨子跑出桿外田,天黑前全部趕回,防漏趕遺失和鴨群在外過夜。初時鴨子難以馴服,但時間長了鴨子有了規律、熟悉趕鴨人的聲音和手中鴨桿的桿勢,便很容易趕養了。
5.趕養 從收獲較早的田塊開始逐步向收獲遲的稻田移動放養。干田鴨子呆不住,可在田中適當放水供鴨自由啄食??带喤镫S鴨移動,晚上把鴨趕在棚周圍,給以食物,鴨子便潛伏不動安然過夜。
注意放養時不宜在深草、大坎、溝涵處放養,以防止蛇、黃鼠狼侵害及群鴨趕丟。深秋鴨肥時,便可陸續分批上市了。
此外,趕湖秋鴨產蛋多,可選留秋鴨過冬產蛋,春來鴨肥加蛋多,可實現雙贏。
(二)利用趕湖鴨子開春產蛋是趕湖鴨子養殖的又一特色。7 ~ 8月間購回的小鴨,11月可肥美上市,此時選留部分蛋鴨,2月初開始產蛋,一般在端午節秧田栽完、群鴨易踩壞秧苗而無處放養時上市。因冬前至栽秧以放養為主,晚上才補點飼料,故喂食少,主食野雜魚蝦、稻谷,所產蛋富有營養、味美,俗稱”笨鴨蛋“,售價高,供不應求。
1.蛋鴨利潤 以1人適宜養殖200只蛋鴨計算:2月初日產蛋在180枚左右,按0.8元/枚計算,日產值為144元,日補料50公斤需48元,日利潤為144元-48元=96元。至端午掃尾結束,平均每只鴨至少產蛋100枚,可獲利9600元,比單一棚內飼料養殖利潤要高出好幾倍。
2.養殖技術 前期趕養,后期放養為主。初霜將近,遠處趕養的應盡快在10月底前趕回家鄉,11月選留部分蛋鴨,余鴨分批上市。蛋鴨棚應安靜,四周有墻體,蓋石棉瓦或雨布,棚內高燥,棚前有給飼活動場。入冬宜在附近放養,早上放出遲,下午趕回早,趕回立即給以食料,這樣可使鴨子養成不需人趕、定時自己回巢的習慣,且喂后鴨子早早伏地歇息,減少營養消耗。風霜雨雪天氣,只在給飼活動場內活動,因冰凍無處放養,早晚都要喂料,保持九成飽。有放養處仍應放養,晚上補喂一次料。立春未到,鴨子相繼產蛋,此時加強管理,產蛋鴨晚上應適當喂足,趕時不宜急趕急轟,以免損失,注意撿蛋晾干。5 ~ 6月間趁老鴨價高時肥育上市。有條件的也可改成關棚飼養。
3.制咸鴨蛋 腌制咸鴨蛋是蛋鴨養殖中必不可少的一門技術。咸鴨蛋售價比鮮蛋貴1 ~ 2角錢/枚,而且特別好賣,可以調節鴨蛋上市量。材料:天然紅土、粗鹽、大缸。拌泥:以400枚蛋腌一缸(量少可用小口大肚壇),純凈紅土10公斤,鹽1公斤用2.5公斤清水化開加入紅土調拌成泥。滾泥裝缸:選無破損蛋,均勻地滾上一層泥;缸底鋪6 ~ 8塊干凈石頭墊底,將滾泥的鴨蛋層層碼入缸中,缸口加蓋密封。一般經28天即可腌成咸酥微香、味美紅心優質富營養的“笨咸鴨蛋”。(安徽省霍山縣城關鎮永康橋華院 葉敦保 郵編:23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