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舉成名
時間回溯到90年前的1914年,當時的歐洲正處于動蕩不安之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剛剛結束,但巴爾干半島敵對的各方之間依然劍拔弩張,“歐洲火藥桶” 的上空戰云密布。
對巴爾干半島素有野心的奧匈帝國此時已與德國結成了聯盟。奧匈帝國認為受到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是其在半島地區擴張的主要障礙。為了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恫嚇,奧匈帝國在邊境陳列重兵,并決定于1914年6月28日在其控制下的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進行針對塞國的軍事演習,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茲·斐迪南大公將親臨薩拉熱窩檢閱演習部隊。
斐迪南大公在奧匈軍隊中有相當影響,他積極主張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因而被視為奧匈軍國主義者的代表,而且演習的當天又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國恥日”,所有這些都極大地傷害了當地塞爾維亞人的感情。塞族人將此次軍事演習視為嚴重挑釁,民族情緒空前高漲。因此該消息一經傳出,塞爾維亞黑手黨(塞族民族主義組織之一)便決定刺殺斐迪南。他們挑選了6名波斯尼亞青年擔當行刺任務,其中之一是來自貝爾格萊德的塞族學生加夫里若·普林奇普(Gavrilo Princip)。經過準備,6名青年于5月份攜帶武器分頭潛入薩拉熱窩。
6月28日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日。斐迪南大公攜夫人索菲婭上午10時抵達薩拉熱窩,而刺客們已按事先的安排提前埋伏在路旁。當車隊經過時,暗殺者之一的查卜林諾維奇突然擲出一枚炸彈,但并沒有擊中大公的座車。查卜林諾維奇隨即被捕,其他幾名成員逃離了現場,只有普林奇普仍留在原地,耐心等待時機。
大公夫婦仍按原計劃到市政廳出席歡迎儀式,隨后乘車返回下榻處。車行至弗蘭茲約瑟街拐角處時,由于司機事先沒有得到改變行車路線的通知,拐錯了方向,不得不將車倒回。在此等待多時的普林奇普立刻拔出手槍,走上前去,冷靜地向近在咫尺的大公夫婦開槍射擊。一位目擊者事后回憶說:“只聽到‘劈啪響了兩聲,槍聲很小,好像是在發射空包彈一樣?!痹诒粦棻途l制服之前,這個瘦弱的青年射出了兩槍,其中一槍射入大公的頸部并打斷了其頸靜脈,另一槍則穿透了索菲婭的腹部,幾分鐘之后大公夫婦雙雙身亡。
對歐洲來說,刺殺事件猶如一聲驚雷。塞爾維亞拒絕了奧匈帝國的最后通牒。7月28日奧匈向塞國宣戰,8月初德、法、英等國也先后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爆發。這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悲劇持續了4年,先后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15億人口卷入其中,造成860萬軍人和650萬平民死亡。到1918年底戰爭結束時,歐洲的大部分文明成果和整整一代人類精英幾乎損失殆盡。而這一切,都是起源于普林奇普手中的那一支勃朗寧M1910手槍。
集大成者
勃朗寧M1910手槍是約翰·摩西·勃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1855~1926)的代表作之一。1855年,勃朗寧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制槍世家,少年時期便表現出武器設計方面的才華,后來成為武器發展史上著名的設計大師。勃朗寧在步槍、機槍、手槍等各方面都有卓越建樹,其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級的名槍。在半自動手槍方面,勃朗寧曾設計過一系列分別采用槍管短后坐式和自由槍機式原理的手槍,應用于軍、警、民等不同領域,其種類、產量和影響范圍很少有人能夠與之匹敵,其中部分產品至今仍在生產和使用,而一些經典的結構設計更是廣泛地應用在各種現代手槍上。

1895年9月,勃朗寧申報了他的第一個半自動手槍設計專利。1897年,他又在伯格曼Simplex 8mm手槍彈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新式的7.65×17mm自衛手槍彈(0.32英寸ACP彈),其性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產品。同時,他還設計出一支發射新彈的自由槍機式手槍,但在美國并未受到重視。比利時國家兵工廠 Fabrique Nationale(簡稱FN,始創于1889年)駐美國康涅迪格州的商業代表哈特·O·伯格發現了勃朗寧的才華,經過協商于當年7月與其簽定了合作協議,勃朗寧自此開始了與FN的長期合作,直至逝世。1900年,勃朗寧設計出他的第一支半自動手槍M1900手槍,它是勃朗寧設計的1899型手槍的改進型。同年7月,比利時政府正式采用M1900手槍。此后,勃朗寧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獨特風格的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的半自動手槍。其中最為成功的是發射9mm勃朗寧長彈的M1903軍用手槍,該槍取代M1900成為比利時制式軍用手槍,并被歐洲各國大量裝備。在民用半自動手槍領域,1904年勃朗寧設計出一種袖珍型半自動手槍,發射6.35×15.5mm手槍彈,并于1906 年正式投產,這就是后來同樣大獲成功的M1906手槍(詳見本刊2003年第7期)。
歐洲的輕武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1902年,德國設計師喬治·盧格設計出了 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并開發出相配套的一系列武器,這給勃朗寧和FN 公司在商業上帶來很大的沖擊。為迎接這一挑戰,1908年勃朗寧在7.65×17mm 手槍彈基礎上,推出了一種新型的9×17mm手槍彈,稱為9mm勃朗寧手槍短彈(0.380英寸ACP彈)。與巴拉貝魯姆彈相比,該彈質量輕,后坐力小,威力適中,殺傷力大,非常適合作為軍、警兩用槍彈,從而贏得了更廣泛的市場。勃朗寧一直認為,原先的M1900、M1903、M1907 都是為軍用目的而研制的,而M1906是民用手槍,因而市場上缺乏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體積和質量適中的半自動手槍,以作為警察和軍官自衛用槍。于是在這種背景下,M1910手槍順理成章地誕生了。
1908年對于已經53歲的勃朗寧來說,又是繁忙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在應付諸多日常事務的同時,既要對即將進入美國市場的M1906進行改進,又要設計后來裝備美軍長達75年之久的M1911手槍的原型,還要抽出時間來設計新型軍、警兩用手槍,其辛勞程度可想而知。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這位高產的設計大師終于在1908年年底前拿出了新槍方案。幾經改進之后,新槍于1910年最終定型生產,并被命名為勃朗寧M1910半自動手槍。
勃朗寧不僅在設計上敢于創新,更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將已有的成熟設計綜合運用到新武器上去。M1910手槍就是其中的典范。該槍在設計上借鑒了M1903、M1907和M1906的成功經驗,其中參考M1906的部分最多,除復進簧部分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該槍看作是M1906的放大版本。該槍采用自由槍機、慣性閉鎖原理,結構十分簡單,只有27個零件,這比M1900(32個)、M1907 (34個)和M1906(33個)都要少。M1910手槍的槍管下方有4個肋狀閉鎖突筍,與套筒座上的凹槽相配合,分解結合都非常簡單,并且可以迅速地將其不完全分解為套筒、槍管和復進簧、擊針組件、套筒座組件、彈匣、連接銷等部分。
M1910手槍集各種早期勃朗寧手槍中的經典設計于一身,全槍最為精彩的設計是位于握把后部的叉形板簧(結構圖中的(23),下同)。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零件卻可以同時起到4個作用,這不得不讓人佩服勃朗寧大師的縝密思維和獨具匠心:第一個作用是板簧左側上端作為扳機簧,其向前壓住扳機連桿(2)左側,使扳機連桿回位和上頂,套筒后退時將扳機連桿上的突出部壓下,解脫其對擊發阻鐵(21)的控制,閉鎖后則頂其回位,再次控制擊發阻鐵;第二個作用是板簧右側上端作為擊發阻鐵簧,其向前推擊發阻鐵到位,保證擊發阻鐵處于工作狀態;第三個作用是板簧中間彎曲部分用作握把保險(13)簧,只有在正確握持并將該保險壓到位后,扣動扳機才能釋放擊針;第四個作用是板簧下部用作彈匣卡筍(15)簧,此卡筍設在握把底部后方,向后推到位才能取出彈匣,可避免操作時彈匣意外脫落。板簧中間的狹縫則用來讓空匣保險(16)的上挑部分向后伸出,既控制空匣保險的運動,同時又使板簧不能上升。

此外,該槍的擊發機構也同樣簡潔巧妙。該槍與M1900、M1906一樣,都采用擊針平移式擊發原理,沒有擊錘,也就避免了外露式擊錘對出槍速度的影響。擊發阻鐵與扳機連桿的接觸面設計成平臺形,當套筒向后運動時,套筒前部將扳機連桿突起壓下,擊發阻鐵回到原位,并在套筒復進時,再次掛住擊針突筍,同時擊針簧被壓縮。當套筒完成閉鎖后,扳機連桿斜面再次頂住阻鐵與其接觸面,形成待發狀態??蹌影鈾C后,扳機連桿帶動阻鐵下移,解脫擊針,擊針由擊針簧推動向前打擊底火實施擊發。
該槍和M1906一樣,非常重視使用的安全性,除握把保險外,M1910手槍還設有空匣保險。卸下彈匣后,空匣保險失去阻擋,以固定銷為軸心整體向前翻轉,末端上挑,進而頂住握把保險的實體部分,使其不能向前運動;同時握把保險上部卡住擊發阻鐵,使其不能下沉而釋放擊針,從而形成空匣保險。此外,套筒左后方還設有手動保險;彈匣中的槍彈被打完后,套筒移到后方位置,此時手動保險卡入前端缺口內則為空倉掛機狀態。由于該槍主要用于自衛,要求出槍迅速,因此十分注意這方面的細節設計:固定式缺口照門和準星全部隱藏在套筒頂端長槽內,扳機則采用平板狀,全槍外形相當平滑,沒有突出的棱角,出槍時不會因鉤掛而影響速度。該槍外形尺寸約為153mm×100mm×20mm,尺寸適中,為改善握持的舒適性,其槍身厚度比M1900和M1906有所加厚,但攜行非常方便,緊急情況下也可以在大衣口袋內直接射擊。直到今天,這些成功的設計仍然為各種自衛手槍所沿用。
遍地開花
M1910手槍有使用7.65mm勃朗寧手槍彈與9mm勃朗寧短彈的兩種口徑, 9mm口徑手槍除彈匣容彈量少一發外,與前者結構完全相同。由于有著諸多優點,M1910手槍一經推出便在歐洲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許多國家的軍隊、警察都競相采用,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瑞典、捷克相繼裝備了該槍,一戰后成立的南斯拉夫也廣泛使用該槍,日本則在 1924年2月選擇了勃朗寧M1910手槍作為警用手槍,其中警視廳裝備了400支,東京各警察署均配備3支,這些槍一直使用到1968年。德國DWM公司曾仿制過該槍,與原型相比只是將膛線由6條改成了8條,導程也略有變化。法國也以其為藍本生產過貝耶拿C型、D型手槍,同樣各有7.65mm、9mm兩種口徑。
1922年,勃朗寧應南斯拉夫軍隊的要求,研制出一種M1910手槍的放大版本,稱為M1922手槍。與原槍相比,M1922手槍的槍管、套筒、握把都有所加長,射程及威力也有所增加;照門設計成外露式,并采用了新的帶有片狀準星的槍口帽。該槍仍然有7.65mm和9mm兩種口徑,由于握把加長,彈匣容彈量也相應分別增加了2發。M1922手槍在歐洲也有較為廣泛的使用,主要用作軍用手槍。
M1910手槍本來是作為自衛手槍而開發設計的,作為軍用手槍而言,該槍所采用的槍彈威力偏小,而且由于槍身短,對遠距離目標的射擊精度也較為有限, M1922手槍雖然有所改進,但效果并不明顯,以致后來勃朗寧又設計了發射9mm 巴拉貝魯姆槍彈的M1935大威力手槍。不過,這并不妨礙M1910/1922手槍在被廣泛地用作軍官或民間個人的自衛手槍的同時,也成為一種成功的警用武器,并且一直生產到1983年。在它們的影響和帶動下,7.65mm勃朗寧手槍彈和9mm勃朗寧短彈后來成為了世界上很多警用或自衛手槍的標準用彈。

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也是勃朗寧手槍的重要主顧之一。當時的中國素有“一槍二馬三花口”之說,認為這三者是“擼子”(對彈匣在握把內的自動手槍的俗稱)中質量最好的,也是當時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三者均出自勃朗寧大師的設計, “一槍”、“二馬”是指比利時產M1900手槍和美國產柯爾特M1903手槍,“槍、馬” 分別是指其握把上的“手槍”和“立馬”圖案,而“三花口”指的就是勃朗寧M1910手槍,因其外突的槍口帽上有一圈放射狀的防滑紋而得名,所以又稱其為“花口擼子”或“菊花口手槍”?!耙粯尪R三花口” 形象地反映了各槍的特點,但這并不表明M1910手槍就是排名第三。實際上無論從設計、加工質量還是實際使用來看,它在三者中至少是居于第二位,只是“一槍二馬三花口”的說法更順口好記一些。
勃朗寧手槍主要是通過轉口貿易途徑進入中國市場。20世紀的前30年間,中國國內戰事頻繁,對武器的需求量很大,包括M1910手槍在內的各型勃朗寧手槍都是通過各個代理洋行向中國市場大量傾銷的,其數量僅次于毛瑟C96手槍。另外還有一種渠道則是由在華工作、經商的外籍人士帶入。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曾規定,外洋官商或“體面”洋人可隨身攜帶防身用槍一到兩支及槍彈500發,報關查驗即可放行,赴偏遠地區攜行數量可以翻倍,而且每年可報運一次。但實際上的管理則更為松懈,許多槍支都是通過這種變相的走私途徑流入國內的。與毛瑟手槍不同的是,國內仿制的勃朗寧手槍并不多,只有上海及金陵兵工廠仿造過近萬支M1900手槍。M1910手槍之所以沒有被大量仿制,是因為從各種渠道流入的此型手槍已經足夠使用。勃朗寧手槍并未在軍隊中普遍裝備,一方面是因為下層軍官和士兵更加信賴威力更大并可一槍多用的毛瑟手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勃朗寧手槍價格昂貴。以1922年為例,上海兵工廠仿制的勃朗寧手槍每支售價30元到42元,進口的價格更高,而同一時期通過美利洋行購入的德國原廠毛瑟手槍連同全套附件和500發槍彈加起來才不過70元左右。在舊中國,M1910 手槍的使用者主要有三類人:一是軍隊中較高級別的軍官;二是警察與偵探,特別是租界的警察部門;三是各種政界要員、富商豪紳等。在當時,擁有一支價格不菲的“花口擼子”不僅僅只是讓人羨慕,往往還可以體現使用者的身份。
M1910手槍也是人民軍隊的裝備之一。其來源除繳獲和接收國民黨軍警的槍支以外,還有少量是抗戰期間來自日軍的戰利品,這是因為日本也使用勃朗寧手槍,而且許多日軍指揮官還自費購置這種手槍作為個人自衛武器??姑涝陂g,M1910手槍仍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裝備序列中。解放后,大量的M1910手槍仍然被用作黨政軍高級領導人的自衛武器,或裝備我公安內保機關,有的一直延用到1980年代初。從現存實物來看,這些M1910手槍都是早期型號,有的雖已銹跡斑斑,但仍能正常使用,有的則因為后期缺乏7.65mm手槍彈而直接使用尺寸近似、但膛壓和初速相對較高的64式手槍彈,也并未出現炸膛或不退殼等問題,這說明其質量與后期國產手槍相比毫不遜色。另外這些M1910手槍幾乎都是7.65mm 口徑,這可能是因為9mm勃朗寧短彈只在歐洲較為流行,而國內使用7.65mm口徑較為普遍,且解放前7.65mm手槍彈在國內也有生產的緣故。

歷史見證
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后,行刺者所使用的武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事件之后幾天的報紙上曾透露出一些行刺的細節,但就武器而言只說使用的是“比利時造手槍”,以致于后來一些文章甚至是電影中都將其誤作7.65mm口徑的勃朗寧M1900手槍。實際上,根據奧地利警方的調查,發現暗殺者攜帶的4支手槍都是9mm勃朗寧短彈口徑的M1910手槍,槍號分別是19074、19075、19120和19126,號碼近乎連續,其中槍號為19074的手槍正是射中大公夫婦的那支。警方為此曾專門走訪了FN公司。經過調查,發現這 4支手槍都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為此次行動專門購買的。為確保行動萬無一失,該組織選擇了最為可靠的勃朗寧手槍,而9mm口徑的M1910手槍又是當時最新的型號。此外,這種型號的勃朗寧手槍同時也作為自衛武器公開向民間銷售,暗殺者可以很方便地買到所需要的武器。如果當時斐迪南大公夫婦身中的是威力稍小的7.65mm手槍彈的話,幸存下來的機會也許要大些,但歷史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支9mm口徑的M1910手槍。
19074號手槍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在審判普林奇普的法庭上,隨后便銷聲匿跡了。其余的3支手槍一直存放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1945年該地被美軍占領,從此那3支手槍便下落不明。

頗為戲劇性的是,在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發生90周年之際,這支歷盡滄桑、銹跡斑斑的19074號手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在奧地利重新被發現。據英國《太陽報》和《每日電訊》的報道,這支手槍的失蹤與復出還有一段周折:斐迪南大公生前的密友安東·普提甘姆(Anton Puntigam)牧師曾受托為大公主持安魂彌撒,在彌撒上他聲稱將為死者建造紀念館以資紀念,因此有關方面將此槍和大公夫婦遇刺時的其他遺物一并交給了他。但是一戰的爆發使得建造紀念館的設想成為泡影。1926年牧師本人去世,教會曾想把這些遺物交還給大公家人,但被其家人拒絕。于是包括這支手槍在內的所有遺物被存放在奧地利南部施蒂利亞州(Styria)的一個教會中,直到最近在清理物品時才被發現。目前,這支有著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的勃朗寧M1910手槍已被捐贈給維也納的奧地利陸軍軍事歷史博物館,并將和大公夫婦遇刺時乘坐的汽車等一同對外展出。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其間這座城市經歷了太多的事情。當年的南斯拉夫如今已四分五裂、并和90年之前一樣動蕩不安。在如今的波斯尼亞,有關的歷史遺跡已大多蕩然無存,在鐵托時代被視為民族英雄的普林奇普已逐漸被人們遺忘。不過,雖然歷史可以有新的詮釋,但卻永遠無法抹去: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的一個街角,加夫里若·普林奇普用他的M1910手槍,射出了直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