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寶峰等
時新花卉——千葉草
千葉草又名千葉蘭、千葉吊蘭,為蓼科多年生常綠灌木,植株匍匐叢生或呈懸垂狀生長,細長的莖紅褐色,小葉互生,葉片心形或圓形。其株形飽滿,枝葉婆娑,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適合作吊盆栽種或放在高處的幾架、柜子頂上,莖葉自然下垂,覆蓋整個花盆,猶如一個綠球,非常好看。
千葉草原產新西蘭,習性強健,喜溫暖濕潤的環境,在陽光充足和半陰處都能正常生長,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冬季可耐0℃左右的低溫,但要避免雪霜直接落在植株上,并要減少澆水,若根部泡在水中,會造成爛根,使植株受損。生長期保持土壤和空氣濕潤,避免過于干燥,否則會造成葉片枯干脫落,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觀葉植物專用肥。夏季注意通風良好,并適當遮光,以防烈日曝曬。每年春季換一次盆,盆土宜用含腐殖質豐富、疏松肥沃,且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沙質土壤。發芽時對植株進行一次修剪,剪去過長、過密的枝條和部分老枝,其節處會萌發許多新枝,使株形更加飽滿。由于千葉草生長較快,栽培中應經常整形,及時剪除影響株形的枝條,以保持美觀。
千葉草的繁殖可結合換盆進行分株,也可在生長季節或利用春季剪枝時剪下的枝條進行扦插,扦插時間要避開夏季高溫和冬季寒冷季節,插后保持土壤和空氣濕潤,很容易生根。(河南 兌寶峰)
莢蒾花
在我國,說起莢蒾花,知者甚少。然而要是提及瓊花,那可是廣為人知。相傳隋煬帝楊廣為了親睹此花,不惜耗巨資開掘大運河,前往揚州觀花。不過,現在人們所見到的瓊花已不再是當年隋煬帝所觀的瓊花了。元朝滅宋時,瓊花毀于戰亂,后人將一種形態與瓊花近似的花卉植于隋煬帝觀花處,改名為瓊花,這就是莢蒾。
莢蒾為忍冬科、莢蒾屬落葉或半常綠灌木,屬內有天目瓊花、木繡球、珊瑚樹等多個品種,植株高度為2 ~ 3米,最高可達4米。其枝條伸展,樹冠球形,葉對生,葉片呈闊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邊緣有細鋸齒。莢蒾的花期多在每年的4 ~ 6月,聚傘形花序邊緣有大型不孕花,花白色,由外至內逐次開放,開滿后整個花序呈圓球狀。花后結橢圓狀卵形核果,入秋成熟時呈殷紅色。
莢蒾花原產長江中下游地區,性喜陰,在陽光充足處也能生長良好,耐寒能力較強,可以適應一般土壤,在濕潤、肥沃的土壤上長勢旺盛,可采用較為粗放的管理方式。繁殖宜在梅雨季節進行,以扦插法為多,也可采用壓條法和嫁接法。(上海 黃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