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民 黃 俊 樊紅華

維和前奏曲
剛果(金)全稱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地處非洲中西部,面積約23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 920萬人。1961年2月20日同我國建交,自1972年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以來,兩國領導人互訪不斷。剛果(金)現任總統約瑟夫·卡比拉和他的父親、2001年1月遇刺身亡的前任總統洛朗·卡比拉,都曾先后留學中國,分別在南京某軍事院校和國防大學進修,父子兩任總統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1998年8月,剛果(金)與烏干達、盧旺達的一場武裝沖突,不僅打破了社會的安定,而且迅速演化為多個國家參與的地區性戰爭,致使數十萬人在戰火中喪生。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交戰各方先后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簽署了和平協議和停火協議,推動了該地區的和平進程。
聯合國維和行動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為了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聯合國的維和事務,在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事務中發揮應有作用,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我軍組建了一支維和待命部隊。一旦賦予維和任務,可以隨時出發。
2002年8月20日,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格諾先生來到中國軍營,實地考察了維和待命部隊——總參某工程兵旅的訓練成果、工程裝備、營區設施和官兵素質。在演示現場中,全旅官兵進行了機械推、挖、裝、平、壓和探、排、掃雷表演。推土機手坐在高高的駕駛室里,在眼睛看不到地上磚頭的情況下,按照指揮員的指令,憑著過硬的技術,推磚自如——一塊,兩塊……,分毫不差。見此情景,格諾禁不住站起身激動地鼓掌。他在留言簿上這樣寫道:“中國軍人的優秀素質、精良的裝備以及過硬的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聯合國希望和中國軍隊之間有更多的合作。” 英國惠特利將軍、聯合國維和部斯達特中校也相繼到這個工程兵旅進行考察,并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2年12月6日,聯合國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函告我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要求中國派遣一個工兵連和一所二級醫院參加聯合國駐剛果(金)特派團第三階段部署。
聯合國維和待命安排機制及人員構成
聯合國早在1994年就建立了待命安排機制。參加待命安排的部隊平時在本國待命,一旦有維和任務,即在規定時間內(30~90天)抵達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目前,有73個國家參加了待命安排機制。其中23個國家加入第一級待命安排機制, 12個國家加入第二級,38個國家加入第三級。2002年2月,中國外交部正式通告聯合國,同意加入第一級維和待命機制。2002年10月,中央軍委批準了參加聯合國維和待命分隊組建方案。可以在聯合國需要時派遣一個工兵營(525人),一個醫療分隊(35人)和兩個運輸連(各80人),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參加維和行動執勤的人員主要由3部分構成:一是裝備輕武器用于自衛的維和部隊,一般以營為單位;二是不帶任何武器的軍事觀察員;三是工兵、醫療、運輸等后勤分隊。維和部隊和軍事觀察員亦是其本國軍隊的成員,受派遣國軍事法規、條令、條例的約束,在維和行動中受聯合國的指揮。
集結待命整裝待發
2002年12月9日,中國赴剛果(金)維和工兵連組建工作拉開序幕。總參某工程兵旅作為我國惟一一支維和待命工兵部隊,擔負起了組建這支維和部隊的任務。這支部隊是創建于1948年的“老牌工兵”,先后在平津戰役、西北剿匪、抗美援朝中立下過赫赫戰功,和平建設時期又轉戰南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滅的足跡。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把這支部隊錘煉得鋼鐵般堅強。

在國家外交部、財政部、公安部、鐵道部、海關總署、民航總局和解放軍總部有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從接到命令到集結完畢,全連175名官兵僅用兩天時間就全部到位;60余臺(部)大型機械裝備,分布在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17類2 300余種近40個集裝箱的物資器材僅用7天時間就準備就序。
這支維和連隊設有1個指揮組,下設3個分隊:道橋分隊、建筑分隊和支援分隊。主要擔負工程保障、居住區和作業區探雷排障、武器銷毀、修建機場和道路以及修建和維護聯合國公共設施等任務。
為了更好地完成維和任務,全連官兵進行了3個月的封閉集訓。集訓內容除了正常的一日生活制度以外,主要有政治教育、戰術、排雷、軍事地形學、體能、急救知識和如何應付突發事件等,另外維和工兵連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應急機動、野戰搶修和環境適應等一系列強化訓練。同時根據行動的特殊性還安排了一些強化性的學習科目,如外語、《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和剛果(金)的歷史、政治、文化、風俗習慣等。
維和工兵連針對任務區的地理環境和肩負的任務,圍繞提高“五種能力”做好準備工作。
生存能力:人均9平方米制式活動板房、先進的國產空調和凈水設備、必備的醫療器材和藥品、新型野戰炊事車以及3個月的野戰食品,確保官兵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自衛能力:維和官兵配備有手槍、微型沖鋒槍、班用機槍和先進的夜視器材,以“預防在先、防御在先”為指導思想,擬制了多種作戰方案。
輸送能力:制定了海陸空、大中小型飛機的輸送方案,具備轉場部署的能力。

指揮控制能力:大功率電臺保障連隊與國內隨時聯系,先進的指揮車輛提高了連隊移動作戰的能力,各種通信器材一應俱全,具備了一支“數字化”分隊的作戰能力。
工程作業能力:先進的國產工程裝備器材,具備修復機場、構筑道路、架設橋梁、建設房屋的能力;排除爆炸物器材,能夠掃雷和排除任務區內的爆炸物。
奔赴維和前線
2003年4月1日下午,出征官兵在“八一”軍旗引導下,背負著人類和平事業的囑托,飛向遙遠的非洲大地。
剛果(金)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氣候,不同的種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政治,將給遠道而去的中國維和軍人帶來更加嚴峻的挑戰。
“晚穿棉衣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用來形容中國維和部隊在剛果(金)駐地的氣候狀況一點也不夸張。中國軍隊駐地布卡武位于剛果(金)東部山區,海拔1 500m左右,晝夜溫差近40℃。天氣變幻莫測,一會兒是驕陽似火、炙熱難耐,一會兒是烏云密布、傾盆大雨。那里的陽光紫外線很強,人在太陽下不到兩小時皮膚就會被嚴重灼傷,到了晚上就會紅腫疼痛,要不了兩三天,皮膚上就會長出小水泡,接下來就變黑、脫皮。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工兵連的同志沒有一個叫苦叫累,有的同志還開玩笑說,黑一點沒關系,可以更快地融入到當地的群眾中去,擁有更好的群眾基礎。
高原缺氧也是維和官兵遇到的一個難題。布卡武緯度低、海拔高,氧氣含量只有北京市的三分之二。由于缺氧,部隊剛駐扎布卡武時,部分戰士就出現了頭暈眼花、胸悶氣短,甚至惡心、嘔吐的現象。
食品供應不足是赴剛維和工兵連遇到的另一個突出困難。一是聯剛團供給的食品,如米、面、油、肉等不夠。二是供應的蔬菜、水果存在嚴重的腐爛變質現象,有時腐爛的食品近半數。有的同志因吃不上蔬菜而口腔潰瘍。剛果(金)由于戰亂連連,生活品十分匱乏,維和部隊食用的蔬菜、水果大多來自南非。
戰亂和沖突對維和官兵以及當地居民構成的威脅最為嚴重,交火事件時有發生,死傷人數不斷增加。

作為和平、文明使者的中國軍人,他們的選擇和付出得到了當地人民的尊重和擁護。在中國維和部隊進駐過程中,當地群眾自發地在路上夾道歡迎,不少人豎起大拇指用法語高喊“中國人”,還有的用漢語說“你好”,孩子們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表達了當地人民對中國軍人的由衷敬意。在維和工兵連執行任務過程中,總有一些當地的小伙子義務為他們擔任警戒。
中國速度
中國維和軍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中國軍隊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強烈愿望和工作能力。
從4月3日到14日,赴剛維和官兵用短短12天時間,建成了裝配式活動板房 48間共1 231平方米,澆注水泥混凝土地430平方米,平整場地3 000平方米,修建水泥凈水池1個,安裝凈水設備1套。基本完成了中國維和部隊在布卡武駐地的軍營建設工作。
聯合國官員來到工兵連的駐地進行視察時,看到前些天還光禿禿的地方現在竟出現了一排排整齊的營房,感到不可思議,稱之為“中國速度”。聯剛團特別代表莉娜松德女士說:“我一走進營區,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們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創造了奇跡,中國工兵果然名不虛傳。有你們這么一支工兵部隊編在聯剛團,將會使我們的決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鄰近營地的烏拉圭警衛部隊官兵來到中國營區散步時,對一夜崛起的中國營地也感到十分震驚。路過此地的非洲朋友還沖著工兵連官兵喊“OK,西諾瓦!”更有甚者對工兵連官兵頂禮膜拜,認為只有中國工兵才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在這次維和行動中,廣大官兵不辱使命,艱苦奮斗,克服天氣炎熱、疾病流行、環境惡劣等困難,先后完成土方作業量52 500立方米,修筑道路36.5千米,勘察道路400余千米,修建機場1個,修建聯剛團維和部隊營地5個,平整場地34 340平方米,清運大型機械殘骸400余噸,安全銷毀武器4批,為剛果(金)的和平與重建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異國土地上展示了中國軍人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光輝形象。
時刻準備為世界和平再次出征
第二批赴剛果(金)維和的工程兵連隊已經順利回國。中國軍隊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仍然在繼續。過去,他們曾經在亞洲的土地上撒播和平的花朵;今天,他們在非洲的土地上擔負和平的使者;將來,他們或許還會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傳遞和平的福音。只要戰爭和災難還在,只要世界需要,他們就會義無返顧地出征。他們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如今,第三批赴剛果(金)維和的官兵已經赴剛果(金)執行維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