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瑜 余 曼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新增肺癌120萬例左右,而我國情況更不容樂觀,肺癌平均每年發病數遞增12%,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發病數將超過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肺癌不僅威脅著患者的生命,而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我國不少家庭因此而致“貧”或“脫富致貧”。怎樣預防肺癌的發生?并最大程度降低肺癌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為此,本刊記者特地走訪了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錢桂生教授。
走進錢桂生教授的辦公室,著實讓記者吃驚不小,桌上、沙發上,甚至地上,全都橫七豎八地堆放著各式各樣的醫學書籍,這令本來面積就不大的辦公室顯得十分狹小。見到記者的到來,錢教授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熱情地招呼我們,還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實在是太忙,沒有時間收拾辦公室,讓你們見笑了!”一句隨和而簡單的話,一下子拉近了我們和錢教授之間的距離,采訪就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氣氛中開始。
◆ 發病率、死亡率不斷攀升,原因何在
近年來,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升高,和許多讀者一樣,記者很想知道,究竟哪些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這個問題的確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錢桂生教授肯定地說道,“造成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主要與4個因素相關。”
“首先,眾所周知,吸煙與肺癌的發病有極大的關系。而我國吸煙人數的不斷增多和低齡化,成為肺癌發病率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
聽到這里,記者忍不住打岔道:“現在有這樣一種觀點,說吸煙與肺癌沒有直接關系,吸煙者是否患肺癌,關鍵是由其基因所決定,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科學?”
一聽這個觀點,錢教授急忙糾正道:“這種說法肯定不科學。肺癌的發生固然與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有一定關聯,但不能說吸煙與肺癌沒有直接關系。相反,許多資料表明,吸煙與肺癌的發生及病死率均密切相關。”說著,錢教授向我們一一列舉了吸煙與肺癌具有相關性的證據。
“第一,國內外相關資料均顯示,80%~90%的男性和19.3%~40%的女性,患肺癌與吸煙有關。第二,調查表明,吸煙量越大患肺癌的危險性越高。如長期吸煙者,每日吸40支的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30倍;比每日吸15支者高15倍;比每日吸8支者高10倍。第三,吸煙開始的年齡也影響肺癌的發病率,如小于10歲時開始吸煙者,10萬人中有140人患肺癌,而大于20歲開始吸煙者,10萬人中僅有20人患病。第四,事實證明,被動吸煙也是導致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如果妻子不吸煙,而丈夫吸煙,其發生肺癌的可能性比丈夫不吸煙的婦女要大得多。”
“原來是這樣!吸煙的危害還真不小,看來那些吸煙的人必須提高警惕了!”記者不禁感嘆道。
接下來,錢教授向我們繼續解釋肺癌發病率、死亡率升高的第二個原因,那就是環境污染。他說,環境污染已經成了肺癌發病數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居住在某些工廠和礦區附近的人群,其肺癌發生率要明顯高于一般居民;而且城市居民要明顯高于農村居民。
“除此之外,人口老齡化和就診率的增加,也是兩個重要的因素。肺癌的高發年齡段在50~65歲左右,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肺癌的發病人數勢必會增加。而且,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有所提高,使得患肺癌的人群就診率不斷提高,加上診斷水平的進步,肺癌的診斷率也就提高了,自然就使肺癌人數有所‘增加。”
◆ 早發現、早診斷,意義何在
肺癌對人們健康的嚴重危害早已人人皆知,要想最大程度降低危害,延長患者的生命,對于肺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是不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呢?
“那是當然!”一聽到記者的這個提問,錢教授顯得有些激動,“現在肺癌的5年生存率不高,其實就與絕大部分患者沒有及時發現和診斷有重要的關系!”錢教授說,作為醫生,在這一點感受很深,現在的肺癌患者就診時,大多數已經屬于中晚期,80%都已失去手術機會。而如果是早期肺癌,其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63%,甚至更高。所以,就目前的診治水平而言,早發現、早診斷是提高肺癌治療效果最重要的條件。
“那怎樣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早期發現肺癌呢?”
略微停頓了一下,錢教授說道:“雖然普查對肺癌的死亡率并無大的影響,但它的確能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發現率和生存率,所以,普查仍是早期發現肺癌的重要手段”錢教授強調道,“特別是對于肺癌高發區(如云南個舊錫礦)或肺癌高危險人群,進行定期檢查對提高肺癌的早期發現率還是很有必要的。”
“所謂肺癌的高危人群是指,年齡在45歲以上,每天吸煙大于20支,煙齡在20年以上的男性。”錢教授還補充道。
“那么,目前我們該怎樣診斷肺癌呢?”記者追問道。
“其實,與其他肺部疾病相比,肺癌的癥狀并沒有什么特異性。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當肺癌的高危人群出現長期的、間歇性痰血的時候,就得高度重視,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以明確診斷。”
說起診斷肺癌的方法,錢教授滔滔不絕,胸部X線是最初步的檢查,當發現肺部有可疑病變時,可進一步做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但這些檢查并不能確診肺癌,肺癌的診斷是靠病理組織學依據說了算(也就是找到癌細胞)。他告訴記者,最簡單、實用、無痛苦而又經濟的方法是留痰做細胞學檢查,如果在患者的痰中查到癌細胞,就可以確診。可惜痰細胞學的陽性率不是太高,其陽性率的高低與肺癌類型、病變部位及病理科醫生的診斷水平等有密切關系。
錢教授接著說:“纖維支氣管鏡(簡稱纖支鏡)檢查和經皮肺穿刺檢查,才是目前診斷肺癌最常用、且有效的手段。
對于大多數中央型肺癌患者而言,即使痰中查到癌細胞,仍有必要做支氣管鏡檢查,因為通過支氣管鏡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腫瘤侵犯的部位、范圍及病理類型,為選擇治療方法,特別是手術治療提供依據。對于周圍型肺癌患者,肺穿刺檢查則是獲得組織學診斷的重要手段。但是,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全身衰竭和明顯出血傾向者,不能做這兩種檢查,且高熱患者需待體溫基本控制后才能做。如果經過以上檢查仍不能確診,就需要做淋巴結活檢、開胸肺活檢等檢查了。”
◆ 有效的治療,方法何在
弄清了關于肺癌的發病原因、發現及診斷的方法后,記者自然把話題轉向了肺癌的治療。
“目前,肺癌主要是采用多學科治療,即手術治療、放療、化療、生物學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的結合。”錢教授耐心地告訴記者,“具體先采用什么方法,后采用什么方法治療是很講究的,這與肺癌的病理類型有密切關系。
此外,錢教授還提到了介入治療,這是對上述五大治療措施的補充或延伸。比如經血管的介入治療,是將導管先放置到腫瘤的供血動脈中,然后注入化療藥物,達到提高局部化療藥物濃度,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目的。
經支氣管鏡的介入治療是近年來發展起來并逐漸得到推廣的新的治療方法,但它主要是應用于較晚期、不能手術或不愿意手術的患者,以減輕患者痛苦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為目的。包括經支氣管鏡微波、激光、冷凍、氬氣刀或高頻電刀等方法。
對有大氣道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難的患者,還可以在狹窄的氣道處放置金屬支架,對于暫時減輕癥狀有明顯的療效。
聽錢教授一口氣介紹了這么多,記者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有關基因療法治療肺癌的報道,于是就向錢教授請教:“聽說現在在肺癌基因治療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研究,是否可以預測,未來肺癌治療的方向是在基因治療方面呢?”
聽到這里,錢教授笑了笑,說道:“致于基因療法,從理論上說應該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的研究離臨床應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呢。所以,我們還得加倍努力啊!”
采訪已經進入到尾聲,最后,錢教授語重心長地說:“其實,雖說治療肺癌的方法看起來不少,但除了早期能通過手術切除外,其他的方法都還沒有特別好的療效。所以,要防治肺癌,最重要的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定期普查的意識,爭取在第一時間發現疾病,這樣才能為進一步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
專家簡介
錢桂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呼吸內科研究所所長。現任全國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委員,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全軍醫學會呼吸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常務編委,中華內科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中國肺癌雜志等12家雜志編委。曾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總后勤部科技金星、科技銀星,全軍優秀教師和總后勤部優秀基層主官。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獲得全國首屆“中國醫師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