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樓
2003年10月,世界客屬第十八屆懇親大會在河南鄭州召開。這次盛會的重大意義在于,它從更深層面上增進了客家人對中原祖地的親情和友誼,同時,也使河南人了解到歷史上從中原南遷的漢人中,還有一支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影響的“客家”民系。但是,至少對大部分中原人來講,對客家起源問題的理解還是模糊的或片面的。因此,這里有必要對“客家”起源問題作一簡要闡述。
“客家”界說
“客家”,英文稱“Hakka”,屬于漢民族的一個分支民系,也是歷史上中原漢人南遷及其語言、風俗、文化演變歷程的一個縮影。關于“客家”稱謂的由來,中外學者眾釋紛紜。如王力《漢語音韻學》第四十七節“客家話”引文中說:“‘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他們的語言、風俗、譜系,都足以證明。”還有不少其他觀點,比如:客家稱呼是由于客家人對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觀念而產生;客家人應該是從“客戶-主戶”這個相對的稱呼而來;客家人是由于當地居民將其作為外來種族而加以排斥才出現的稱法;客家“Hakka”的讀音是從“河洛”二字古音的音變而來,“客家人”即“河洛人”,等等。
從名稱上看,客家就是指客居他鄉的族群,即相對本土人而言,這些家族是從外地遷徙而來,這是人們普遍認同的看法。而且,所謂“客家”,最初也不是自稱,乃是他稱,是本地居民對這一特殊族群的稱法。如贛南、粵東一些地區就稱這些客家村落為“客綱”、“棚民”,“綱”是指成批運送的物資,“客綱”就是成批從水路遷來定居的移民,“棚民”即茅屋中的移民,他們相對于土著居民而言,才稱為“客”。“客家”或“客人”的名稱,大約在宋、元交替之際確定下來。
當然,由于這些客民數量眾多,再加上戰亂、居處環境惡劣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又多次遷徙,因而客家人的分布區域相當廣泛。同時,在客家人的遷居過程中,有些由于與土著居民不斷交流、融合,其客家的特性已逐漸不明顯。因此,迄今為止,對哪里是“純客家住地”,哪里是“非純客家住地”,事實上并無公認的確切的界定標準,只能相對而言。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一書中,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內客家人的分布區域作了大致劃分。國內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臺灣等地,其中純客家縣有33個,非純客家縣有144個。在國外,客家人的分布就更為廣泛,所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方言是有特色的語言,是客家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就個體而言,有的專家提出應以是否能說客家話作為劃分客家人的標準,這顯然有些絕對。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大多已經歷好幾代,這些移民的后裔許多已不會說、也聽不懂客家話,但只要他們仍保持著客家人的素質和傳統,我們就不能否認他們是客家人。所以,是否客家人,應大致以其祖出地和持守的家族傳統與精神來判斷。
中原南遷移民形成“客家”民系
歷史上由于種種原因從中原南下的移民不計其數,但并不是所有南遷的中原移民到南方后都被稱為客家人??图疫@一民系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始遷背景、流離經歷和居處環境。由于大的事變使成批的中原居民南遷,南遷后又在特殊的環境中長期群居生活,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基礎。若一個單姓家族從中原遷到南方,無論遷居何地,都形不成所謂客家人。關于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的大致脈絡,前人已作了不少探討,其中主要的兩種觀點是:
其一,三波說。提出此說的代表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韓廷敦(Ellsworth Huntington)和英國傳教士肯貝爾(George Campbell)等。他們認為,漢人向南方遷移,第一波是由4世紀的大饑饉和“五胡亂華”所引起的;第二波始于9世紀震撼唐朝政權的黃巢起義,其中光啟元年(885年),約有5000人移住于閩西山區,此后在這里定居400年,形成了客家民系;第三波始于宋室南渡至元滅宋,此時客家人顯然已從閩西山區移入粵東山區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
其二,五波說。客家學研究的奠基者羅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指出:“客家先民自中原遷居南方,遷居南方后又嘗再度遷移,總計大遷移五次……而其先世,則多居于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等,即所謂中原舊地?!币粤_香林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認為,這五波分別是:第一波,自西晉末受“五胡亂華”的影響,客家先民由中原遷至鄂北、豫南及皖、贛沿長江南北岸,以至贛江上下游;第二波,自唐末受黃巢起義的影響,由皖、豫、鄂、贛等第一時期舊居,再遷至皖南及贛之東南,閩之西南,以至粵之東北邊界;第三波,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的影響,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時期舊居,分遷至粵之東部北部;第四波,自明末清初,受滿洲人南下及入主的影響,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期舊居,分遷至粵之中部及沿海地區、川、桂、湘及臺灣;第五波,自同治年間,受“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革命的影響,一部分客家人,又分遷到廣東南路及海南島等地。這一說法得到許多人的認同。此外,也有不少學者對五波說的階段劃分提出不同看法,如有的把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南遷遠溯至秦、漢等更早的時期。
盡管人們對客家先民南遷的時間及具體流向眾說不一,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客家先民系出中原,這些移民到南方定居并形成客家民系之后,雖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南方當地的風俗習慣,但在語言、文化、道德素質等方面,仍然世代保持著中原古風,保持其中原先民固有的品質和特色??图遗c中原的淵源關系,是毋庸置疑的。
“客家”何以能保持中原遺風
客家人何以能世代繼承和發揚中原遺風呢?這里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其一,衣冠士族的先民素質
客家先民的主體,源自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原地區。他們原本都是所謂貴胄之家,衣冠之族,雖輾轉南下,經歷諸多磨難,卻仍愛護祖宗的盛名,繼承祖宗的傳統,維護先輩的本色,這也是客家人經歷千余年、播及海內外而仍具鮮明個性的重要原因。繼承先祖之道,光耀家世門楣,壯大家族基業,成為世代客家人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因而,崇敬先祖,重視家族門風,在客家聚居地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在閩、粵、贛等客家地區,祠堂眾多,祭祖儀式隆重而莊嚴,家譜修撰也十分盛行。在觀念意識上,他們都以中原漢文化傳承者自居,以傳統的道德古訓來塑造自己忠、勤、仁、孝等族群人格??图胰税炎约旱哪刚Z稱為“祖公話”,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肯舍棄祖上固有的語言,有一則諺語稱:“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边@反映出客家人崇拜先人、數典敬祖的心理狀態,同時也折射出先民素質對后裔家族永世不可磨滅的垂范作用。
其二,崇文重教的傳統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頗具特色的傳統之一,也是客家人卓異不群的重要支撐。先輩北方“冠帶”的世族觀念,以及書香門第的家風,是這一傳統世代承傳的內在動因。如被稱為客家“中轉站”的閩西寧化,據《寧化縣志》卷四《人物志》記載,清代寧化人巫如衡,擔任蒼梧(治今廣西梧州市)縣令時為國殉難,他的繼室伍氏艱難操持家業,但她的治家理念是:“貧莫貧于不知書,而飽學為富;賤莫賤于不習禮,而尚義為榮。倘衣冠之裔,降為傭隸,未亡人可見伍氏廟乎?”可見,這些家族為保持其“衣冠之裔”的本色,無愧于列祖列宗,無論條件多么艱苦,也要把教育后代知書習禮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在客家地區,這不是某一個家族的治家理念,而是普遍性的。如清代徐旭曾《豐湖雜記》中說:“客人以耕讀為本,家雖貧也必令其子弟讀書?!痹趦S鄉廣東梅州,據干隆《嘉應州志》記載:“士喜讀書,多舌耕,雖窮困至老,不肯輟業?!痹诳图业貐^,還有許多民諺、童謠,都是激勵后代子孫讀書、受教的。如“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不讀詩書,有目無珠”、“送子千金,不如教子一字”、“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等等。
因此,歷史上從古至今,在客家地區,崇文重教的色彩都顯得非常濃重。在各個時代,這一族群都涌現出不少彪炳史冊的人物。這一特性,正是其先民素質在南遷環境下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對中原固有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其三,相對閉塞的群居生活環境
就整個客家先民南遷定居的情況來看,長江中下游兩岸,以及江浙等其他歷史上比較富庶的地區,很少有客家村落;而客家南遷定居的地區,基本上都是相對封閉、落后甚至人煙稀少的山嶺地帶,如贛南、閩西、粵東北等地,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荒僻的山區成為這些流民避難聚居的“樂土”。
這些成批南遷的家族,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長期聚居、生活,使得他們的語言、習俗、傳統等世代繼承下來,或者說其主體成分沒有多大改變。如客家方言,是客家特性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方面。客家話稱“我的”為“吾”,稱“你的”為“若”,稱“他”為“其”,稱“他的”為“厥”,稱“太陽”為“日頭”,稱“姐姐”為“姊”,稱“吃”為“食”,稱“胖”為“肥”,稱“好了”為“好矣”。這些辭語都是古代所謂的“雅言”,是古代正統文學所常用的詞匯。中原是漢民族政治、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之一,其方言曾是古代官話的基礎,因此保留古語較多,而客家語言正體現出中原古語和古音特色。因此,客家方言中的許多用語,如稱“逢”曰“碰”,稱“合算”曰“滑算”等,一直到今天,在河南方言中仍十分常用。在與客家人的交談中,人們還會發現,其實他們方言中的不少語音,與現今的河南方言存在著較大差別,這是因為河南方言本身也經歷了千余年的演變,而并非中古語音的全貌。其他如客家山歌、客家民風、民俗等方面,也較多地保留了其先輩祖居地—中原的文化神韻。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否認客家特性中融入了華南文化的異彩,這與他們遷居地的生活環境有直接關系。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客家特性中的某些突出方面,是與他們頻繁遷徙、歷經磨難和拓荒艱辛的生活經歷有關。如客家人勇于闖天下的品質,客家婦女擔當家庭主角的重任,婦女沒有纏足束胸習慣,多神崇拜等,都是南遷后隨著居處環境及家庭結構的變化,為生存、發展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個性化特色。當然,從文化本源上去理解,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客家先民的固有素質及傳統,在南遷環境下的繼承和發揚光大。
可見,衣冠士族的先民品質、崇文重教的傳統及相對閉塞的群居環境,是客家民系形成其獨特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客家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系而較多地保留中原遺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