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寶誠
自然界的猴子機智靈敏,頑皮可愛,滑稽幽默,模仿能力極強,有著與人類極為相近的習性。因此,猴子得到了人類的關注、寵愛和保護。
崇猴
中國至今還存在著尊猴為“祖神”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并保留著相應的禁捕、禁食和節(jié)日祭祀等傳統(tǒng)習俗。
西藏古稱吐蕃,其先民即以猴為祖圖騰。據(jù)《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吐蕃人古有“紋猴面”的習俗。藏族古籍《西藏王統(tǒng)記》中就有關于其先祖系獼猴所變的神話。至今,在藏族舉行盛大慶典的“跳神”儀式中,仍保留著頭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西南地區(qū)的彝族也有崇猴氏族,稱“阿奴普”;僳僳族也有拜猴氏族,稱“獼扒”。生活在云南瀾滄江、怒江上游的怒族也崇猴,稱“斗華蘇”;居住在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兩縣的克木人均崇猴,嚴禁捕捉、食用;廣西南丹縣的瑤族,稱其始祖妣為“母猴”;其他土家族、羌族都有崇猴氏族。
漢族居住的廣大中原地區(qū),如稍加留意也不難找到往昔先民崇猴、敬猴的痕跡。最典型的如淮陽農歷二月人祖廟會上,大量出售一種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這種“人祖猴”造型猶如一尊神,頭戴冠冕,威嚴莊重。猴體下部皆繪有女陰生殖符號,被當?shù)厝俗鸪鐬槿祟愂甲媾枷瘛Tケ钡貐^(qū)浚縣大山上,除有巨型泥塑彩繪生肖猴神像外,所有寺院的石雕欄柱上均雕有各種不同造型的石猴,每年一度的正月古會上又出售大量泥猴玩具,尊稱“靈猴”;南陽地區(qū)方城的小頂山,每年農歷三月三有古會,會上出售一種石雕“小石猴”,當?shù)厮追Q“好時候”(諧音),香客踴躍購買,尊為吉祥物。南陽伏牛山一帶,山林茂密,多獼猴出沒,當?shù)厝司春铮┓詈锷瘢详栨?zhèn)平的玉雕飾品中亦多猴子造型,取“平安護身、多子豐產(chǎn)”的吉兆。
猴年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十二生肖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xiàn),最遲在東漢時定型,至唐以后在全國普遍應用,并影響到東亞周邊國家。
斗轉星移,送走未羊,迎來申猴,為啥要把猴與申時相對應呢?民間說法不一:其一、猴善伸屈攀登,有伸展之意;其二、申時(15時至17時),日頭偏西,氣候清爽,猴群下山覓食,十分活躍,于是人們就把申時與猴子聯(lián)系在一起,故申時又稱“哺時”。
猴子與民俗
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到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地步。
1.炕頭上的“護娃猴”。我國山西、陜西和內蒙等地區(qū),農家的炕頭上,都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頭獅),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月剛學會爬行的嬰兒的。母親用一根紅繩子穿過石猴腿部的圓孔,再把紅繩的另一頭攔腰拴住娃娃。據(jù)當?shù)厝苏f: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長大以后精明能干。
2.碼頭上的“護航猴”。20世紀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陜縣一帶古老的渡口碼頭上,在木船靠攏碼頭時系繩用的木樁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樁的頂端,似在東張西望。老艄工解釋說:孫猴子水性好,能潛入東海大鬧龍宮。敬它,可保駕護航,人船平安。
3.拴馬樁上的“避瘟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甘肅(包括山西)一帶,特別是陜西的渭南地區(qū),村村都有拴馬石樁,許多拴馬樁的頂端都雕有石猴,稱“避馬瘟”(弼馬溫的諧音)。究其原因,恐怕與《西游記》中,美猴王大鬧天宮,玉皇大帝為安撫孫猴子,封其為“弼馬溫”一職有關,說白了就是養(yǎng)護天馬的小頭目。“弼馬溫”是御封的“官兒”,是老天爺正式任命的,所以盡管孫悟空死不愿意,且自動離職,但老百姓總是把齊天大圣與馬聯(lián)系在一起,走進農村,拴馬樁、槽頭邊、農民居室,你都可以找到“公侯之神——避馬瘟”的位置。
4.賀壽之神“抱桃猴”。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自然界的獼猴天性喜食桃子,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就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傳說蟠桃產(chǎn)自天宮,乃王母娘娘親手栽植,每三百年結果一次,數(shù)量甚微,食之皆可長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間為老人賀壽時,仍以桃子作為祝壽象征。
5.祈求功名的“馬上猴”。馬上猴的諧音和吉祥口采是“馬上封侯”。與民間玩具中的“背背猴”(輩輩封侯)都是一個意思。猴與侯諧音。侯者,官也。
除上述外,猴子神通廣大的功能遠不止于此,還有“祈雨”、“求子”等多種功能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在人民生活中,無論炕頭、墻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先生”的位置。
猴戲
“猴戲”多取材于神話小說《西游記》,在中國各省的地方戲曲中屢見不鮮。據(jù)說早在唐代就有“白猿獻壽”(又稱“白猿救母”)之類的猴戲,故事源于晉人葛洪的《抱樸子》和唐人的《續(xù)江氏傳》。劇情大意是:云蒙山白猿之母病重不起,白猿往孫臏桃園偷桃,被孫臏捉住。白猿跪地泣告母病思桃,孫臏憐動物尚知孝母,乃贈桃放白猿歸山,猿母食桃后竟病愈,白猿為報救母之恩,乃將洞中所藏兵書獻給孫臏,后孫臏終成齊國一代名將。
唐代是否確有此猴戲筆者沒有考證,只知元明以后,尤其是清代,“猴戲”大量出現(xiàn),如京劇《花果山》,劇情寫美猴王在花果山起義,自封“齊天大圣”,玉帝大怒,先遣托塔李天王前往平叛,卻被孫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復派二郎神將孫猴子捉拿回宮。《鬧龍宮》又名《水簾洞》,劇情寫孫猴子在花果山稱王,因手中缺少得力兵器,便潛入東海找東海龍王索取,大鬧龍宮,最終奪得“定海神針”(金箍棒),《鬧龍宮》在川劇中又稱《五行柱》。還有一出猴戲叫《鬧地府》,劇情寫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竟鬧到了陰曹地府的閻王殿,將“生死簿”全部勾毀,再次闖下大禍。《高老莊》又名《豬八戒招親》,劇情表現(xiàn)豬八戒貪色,幻化人形,強娶高老莊高員外之女為妻,孫悟空聞訊趕來降服豬八戒,為高員外解危。元明雜劇中還保留有《二郎神鎖齊天大圣》的劇目,其內容與《花果山》雷同。《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為連本戲,也是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清代以后,除繼續(xù)保留元、明時期的傳統(tǒng)猴戲外,又新增《盤絲洞》、《混元盒》、《金刀陣》、《借扇》等折子戲,情節(jié)曲折生動,更加吸引觀眾。
“猴戲”除京劇外,在豫劇、徽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清平戲、越調、川劇、呂劇等各地方劇中均占據(jù)重要位置。今天,通過電視媒體及各種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戲”已經(jīng)走向世界,“美猴王”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觀眾的神話動物精靈之一。
猴戲中的孫悟空形象都由武生扮演,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創(chuàng)造出不同風格的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也叫鄭派,其代表人物是鄭法祥;北派也稱楊派,代表人物是清末的楊小樓。南派臺風細膩、灑脫;北派表演動作粗獷大氣,幽默風趣。
傳統(tǒng)繪畫中的猴王形象
據(jù)說歷史上在繪畫中最早出現(xiàn)的孫悟空形象,是在揚州“壽寧寺”的壁畫中,繪制時間大約是在公元1036年,可惜因年久失修寺壁已毀,今已無法目睹。
現(xiàn)存最早的孫猴子形象,是在敦煌榆林3號洞窟的壁畫“普賢經(jīng)變圖”中(唐僧取經(jīng)),繪制時間約在1032—1370年之間。波濤滾滾的海邊,唐僧身披袈裟,面向普賢菩薩合十敬禮,而緊跟其后的就是猴王孫悟空。猴王牽白馬,面部毛發(fā)清晰可見(頭上尚無金箍)。除該圖外,在榆林窟東千佛洞的壁畫中,有關描繪唐僧和猴王的壁畫還有5處之多,不同之處是有的畫面出現(xiàn)白馬馱經(jīng),有的畫面竟無唐僧出現(xiàn),只有孫悟空一人身背經(jīng)書。
筆者1992年在廣東省博物館,曾看到一件元代瓷枕,呈長方形,白底黑釉,瓷枕上面繪有“唐僧取經(jīng)圖”,孫悟空精神抖擻,豬八戒長嘴大耳,唐僧躍馬揚鞭,沙僧手持禪杖隨后緊跟。如果元代瓷枕的年代鑒定無誤的話,唐僧取經(jīng)的全班人馬可以說至遲在元代就已經(jīng)定型。
宋、明以后,民間流行一種木版水印畫(清以后始稱年畫),批量印刷,流行大江南北,其中以“猴戲”為主題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求真經(jīng)》、《獅子洞》、《花果山》、《通天河》、《孫猴成精》、《辟瘟猴》、《馬上封猴》(陜西風翔),《猴耍雜技》、《西游記全圖》、《三打白骨精》(河北武強),《過猴山》、《毛猴奪桃》(山東濰坊),《白猿孝母》、《三猴燙豬》、(四川綿竹),《花果山猴王開操》(蘇州桃花塢)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七大木版年畫之鄉(xiāng),歷史上都曾大量印制過有關“猴戲”的木版年畫,唯獨河南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中,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猴戲的內容。明代以后,朱仙鎮(zhèn)木版畫除神像畫以外,還批量印制戲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舞小戲等“斗方”年畫,以適應市場需求,據(jù)說內容有一百多種,至今保存下來的仍有20多種:如《渭水河》、《哪吒鬧海》、《重耳走國》、《對金抓》,以及《蝴蝶杯》、《三娘教子》、《天河配》、《盜仙草》、《王小趕腳》……但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發(fā)展史中竟無猴戲內容,令人百思不解。
民間玩具猴
早在漢代,陶制猴玩具便已在民間出現(xiàn),盛唐時期鞏縣(今鞏義)的黃冶已批量燒造小型三彩釉玩具“母子猴”,宋代禹州青釉瓷猴憨態(tài)可掬(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院),明清時期各種彩釉瓷猴更為多見。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曾作過一次調查,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出售的兒童玩具中,猴子玩具最多,出現(xiàn)的地域也最廣泛,表現(xiàn)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山東高密,河北蘭田,河南淮陽、浚縣的“泥塑猴”(哨子玩具);北京地方的“蟬塑毛猴”;江蘇南京、南通的“絨花猴”(觀賞玩具);河南鎮(zhèn)平的“玉雕生肖猴”;河南方城“好石猴”;陜西寶雞、岐山,河南靈寶、浚縣,山西侯馬、晉城,甘肅千陽等地的“布制玩具猴”;貴州貴陽的“木雕猴”;遍及中原各省的“剪紙猴”;還有“面塑猴”,“吹糖猴”,“皮影猴”,“木偶猴”,“木制牽線爬桿猴”、“耍刀猴”,“風箏猴”,“棕葉編結猴”,“面具猴”,乃至惟妙惟肖的近代塑料、皮毛、陶瓷玩具猴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猴玩具在民間為什么這樣普及?依然是崇猴意識的一種潛意識的延伸。在老百姓心目中,猴子即“孫猴子”,是萬能的精靈,把孩子寄托給它,可以求得平安,學得智慧。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猴玩具個個形神兼?zhèn)洹⒂哪L趣、色彩斑爛、功能多樣,給他(她)們帶來快樂,成為親密的小伙伴。
古典詩歌中的“猿聲”
追溯文學史上“猿聲”之起源,當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東晉《宜都山川記》中,也曾提到“巴東三峽,猿鳴甚悲,淚沾衣”。自古以來,長江三峽兩岸,多為野猿棲息之地。夜間泛舟往返于江中的文人游子,常聞猿的凄厲叫聲,觸景生情,寫出了不少與猿嘯有關的詩句。唐詩中,有《早發(fā)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重送裴郎中貶吉州》(劉長卿):“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夜發(fā)袁江寄李潁川劉侍御》(戴叔倫):“半夜回舟入楚鄉(xiāng),月明山水共蒼蒼。孤猿更叫秋風里,不是愁人亦斷腸。”《猿》(杜牧):“月白煙青水暗流,孤猿銜恨叫中秋。三聲欲斷疑腸斷,饒是少年須白頭。”此外,李白的《秋浦歌》、杜甫的《從人覓小胡孫許寄》、梁沈約的《石塘瀨聽猿》、陳蕭的《賦得夜猿啼》等等詩篇,均由猿聲、猿的悲鳴,使詩人們百感交集,聯(lián)想到仕途的坎坷失意、摯友之間的離愁別緒以及世態(tài)炎涼……
大自然中的猿與猴原本是有區(qū)別的,猿屬長臂猿類,猴則歸獼猴類,但兩者均被列入靈長目。“猿”字文體性強,有詩意,故文人稱猴為“猿”,而“猴”的稱謂是白話,屬俗語。但在中國的民俗觀念中,猿即猴,猴即猿。
猴兒鼓舞與猿樂
吐蕃族盛大的“跳神”祭祀活動中,有一種戴猴面具的舞蹈,主題是歌頌、贊美佛經(jīng)中的猴王,舞風古樸,節(jié)奏明快。
無獨有偶,居住在湘西地區(qū)的苗族,至今仍保留一種民族舞蹈,稱“猴兒鼓舞”。舞蹈系群舞形式,人數(shù)不拘,舞者雙腿微屈,雙手腕垂在胸前(模擬猴子動作),團團圍在巨型鼓前,由領舞者擊鼓,群起跳躍,抓耳撓腮、相互嬉戲。舞姿有象征猴子倒上樹、摘桃子、滾繡球、猴拳技巧等等,舞者即興發(fā)揮,舞風詼諧幽默,風格類似雜技。
說起“猴舞”,在我國漢代,民間曾流行一種名曰“沐猴與狗斗”的滑稽舞踏。據(jù)《漢書》卷七七載:“長卿少府檀長卿起舞,為‘沐猴與狗斗,坐皆大笑。”檀長卿因此被劾奏,罪名曰:以列卿(身份)而沐猴舞,乃失禮不敬。在等級森嚴的禮教時代,檀長卿以官僚身份去模仿民間的“沐猴舞”,是被認為有失身份而“失禮不敬”的。
日本有一種“猿樂”,又稱“申樂”,是日本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伎藝表演。據(jù)專家考證,該樂種是在中國8世紀前期,由唐代散樂(雜技)傳入日本國后,逐漸演變發(fā)展而成為一種以滑稽為特色的祭神舞。猿樂被認為是日本戲劇的源頭,后來分別發(fā)展為能樂和狂言。猿樂既源于漢唐的散樂(雜技),是否與漢代民間的“沐猴舞”有一定淵源呢?從傳統(tǒng)的苗族“猴兒鼓舞”中,似乎還可以找到一些影子。
猴拳
明代,由仿生學原理而創(chuàng)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術。“猴拳”的突出特點是緊中有慢,剛柔相濟,以柔克剛,靈活多變,出奇制勝。充分顯示出猴拳騰、挪、閃、躍、猛的特點和韻律美,在武林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