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曉欣同學不是我任教班級的學生。
“奎曉欣”這名字第一次為我所知,是在她風風火火地來到辦公室的那一天。她來到辦公室以后大聲地和任教她的語文老師說著話,其聲音分貝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這高分貝、大嗓門與她那嬌小玲瓏的模樣大相徑庭!等她離開了辦公室后,我向任教她的語文老師問起她的名兒,才知道此人叫“奎曉欣”!“她這人就是這樣,大大咧咧的,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得理時決不饒人!”其語文老師向我介紹說。不久后的一天,她為了質疑教材中的某個文學問題而來到了辦公室,“我并不這么認為……”“我對此抱有懷疑態度……”“我的理解應該是這樣的,老師您看……”“不是說,文學鑒賞可以是‘一千個讀者,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還是這大嗓門!有個性,敢于發表自己的主見,多關注,多引導,這小女孩是可塑之人。我對其語文老師如是說。
進入高一的一個月時,學校文學社正招收新的社員,她就來報名了。她也就成了學校文學社的一名得力助手,擔任文學社創作部副部長,審稿、改稿、薦稿……工作一絲不茍;演講比賽,有她;詩歌朗誦比賽,有她;話劇《茶花女》、《雷雨》的排練,有她……這樣與她接觸的時間多了,對她的性格也就真正地了解了。這是一個熱情似火,冷峻似鐵,愛起來狂飆突進,恨起來咬牙切齒的女孩子。可能正是因這緣故,她就成了一個生活中或是師生眼中的另類人物吧;也可能這緣故,使她能在“風雨如磐”的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中能固守著一片心靈凈土,守望著心中的那一盞漁火,以頑強不屈的性格緊握著一桿文學之筆,表達自己對繆斯的無限虔誠。
初次展現她的文學才華的是學校文學社組織全體社員參加全國“新星杯”的科普作品征文大賽。她以其獨特的觀察生活的視角,靈動鮮活的語言文字,新穎別致的藝術構思,于幾萬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成了一等獎得主,其參賽作品《旅者》后來又被大型文學刊物《當代》登載。奎曉欣同學的作品在全國征文比賽獲一等獎啦!奎曉欣同學的作品被登上了《當代》啦!這喜訊不脛而走,傳遍了校園的每一角落。牛刀初試,就告大捷!這大大激發了她文學創作的熱情!這以后,她就更加注重自己的興趣、愛好的培養,嘗試著用各種文體進行文學創作。寫詩歌,寫小說,寫散文……相繼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誰的成語用青銅的音質呼喊》、《春天的十個瞬間》發表在《小作家選刊》上,《遠離婉約 婉約遠離》發表在《江南岸》上,《六月邊境》被收集在中國校園叢書《播種希望》一書中,《孫悟空的悲劇人生》、《詞的低吟》、《寂寞十八春》等作品相繼發表在《中國校園文學》,《飛渡唐朝》發表在《中學生天地》上,《花開,不是因為寂寞》發表在《美文》……《紅樓情戀何去何從》獲嘉興市高中生讀名著征文二等獎。去年,她被中國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中國中學生文學社課題組評為百名中學生文學“希望之星”,上海《新讀寫》雜志為其作了封面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