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永樂年間曾先后五次代表明王朝出使烏思藏、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等國和地區,為促進明王朝與藏區鄰國的關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也曾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參加了鄭和的第二、三次下西洋。
他,就是甘肅臨潭人———侯顯。
侯顯其人
在霏霏細雨中,我們越冶力關,出新城,前往臨潭縣流順鄉上寨村,這里曾經出過甘肅最大的太監———侯顯。
侯顯,臨潭縣流順人,明代著名的外交家,《明史·侯顯傳》議論此人“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侯顯出生于12世紀后期,時至朱元璋平定中原,奪取了統治權力。但是邊境地區并未歸順朝廷,四處戰亂不停,民不聊生。侯顯由自己的家鄉———甘南臨潭縣進京入宮,當了小太監。從此,他失去了男人的尊嚴并以此換取了在人間茍安偷生的權力。似乎,他的惟一目的就是“活著”;他生命的惟一價值也就是“活著”。然而,歷史戲劇般地把他簇擁到政治舞臺的前沿,讓他成為13世紀中國外交史上的風云人物。
明永樂元年(1402)四月,侯奉明成祖之命,赴烏思藏(西藏)迎請佛教上師哈立麻。據載,哈立麻學識淵博,精通教道,侯率壯士歷經三年,行程萬里,護送哈立麻抵達京城。明成祖派附馬都尉沐昕出城迎接侯顯。為表彰侯顯的功績,將他由司禮少監提拔為太監。哈立麻被欽封為“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西天善自在佛”。可以認為,侯顯赴西藏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之后的又一重大歷史事件。它大大促進了中原王朝和西藏的關系。因此,侯顯赴西藏可和文成公主入藏相提并論。
侯顯的外交才干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之后,侯顯又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參加了鄭和的第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1413)侯顯奉旨出使尼入喇(今尼泊爾)、地涌塔(印度境內一小國)兩國。永樂十三年(1415),奉旨赴榜葛喇(今孟加拉)、印度、不丹、錫金等國。永樂十八年(1420)九月印度一小國和孟加拉發生糾紛,侯顯又臨危受命,前往調解,使兩國重歸于好。宣德二年(1427)七月侯顯由洮州中千戶所百戶卜爾法護送,第五次出使西藏、尼泊爾、畢力工哇地等地區和國家,兩年后返京。此時,侯顯老矣,思鄉心切,請求告老還鄉?;实勰钇涔Ω?,恩準侯顯返鄉,并建寺院一所,以褒獎“重臣”多年的犬馬功勞。聞此,侯顯淚如雨下,欣喜不已,在兩位欽差大臣的護送下,依依惜別繁華的京城,所到之處沿途高官屈駕迎送。返回之后,侯顯在家鄉流順修建了葉爾哇佛教寺院,又名圓城寺,今俗稱侯家寺。侯顯為圓城寺正襲僧正。
拜會“侯家寺”
侯家寺坐落在流順鄉上寨村上方的山麓平臺上。寺院建筑規模宏大,藏有用金汁書寫的《甘珠爾》大藏經三部,供有以黃金制成的大明洪武皇帝牌位,大理石碑上刻政教法典,寺內佛典浩繁,極其珍貴。大院里立有侯顯靈塔,該寺院具有完善的密宗學說和法相學說的講經辯經制度,鼎盛時期僧人最多時達千余人,寺院及喇嘛擁有土地300畝,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大法會。
我們到達侯家寺時,天下著雨。洪水沖斷了通往寺院的山路,我們只能隔河觀寺。侯家寺沿臺地而建,整個建筑群分大門、主殿、配殿,高低錯落有致。在通往寺院的小道兩旁住滿了人家,房屋為藏式風格,村前是一片茂密的樹林,村舍點綴在綠樹林中,一派祥和平靜的田園風光和濃郁的宗教氣氛籠罩著整個村莊。
侯家寺所在地流順川雖然不大,卻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寶地。流順川是因劉順而得名,劉順祖籍直隸州廬州府六安(今安徽省六安縣),洪武十三年(1380)劉氏父子奉旨欽調洮西防御,從此根于此地,將駐守的地方改為“劉順川”。解放初,主管人員將“劉順”誤為“流順”,至今以此流傳。在流順,除侯家寺,還有一處歷史古跡是紅堡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整,是甘肅難得的完整城堡之一。
顯名需人識
侯顯作為一個著名的外交家,為中國也為甘肅贏得了聲譽,他是臨潭的驕傲,也是甘南的驕傲,甘肅的驕傲。這樣一位一生為國家的人物,竟然“埋在深山無人問”,他的功績應該立碑樹傳。
可能是由于“太監”的緣故吧,掩去了侯顯的歷史功績。今天,隨著甘南旅游業的升溫,侯顯的名字會越來越響亮。
到冶力關看風景的人們,順便去看一看侯家寺吧。那里,是中國最早出國的先行者之一侯顯的歸宿之地。
盡數洮州十八關,
翻遍青苔識侯顯。
異域胡騎今安在,
馬蘭紅透蓮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