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1879~1964),陜西三原人,名伯循,字誘人,后以諧音“右任”行,號髯公、翳翁、太平老人,官至國民黨監察院長。于為一介儒生,雅好文詞書法,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報人,為南社中堅,著有標準草書《千字文》等,時稱“西北奇才”。
于老先生一生曾三行隴上。民國十一年,于右任從陜西武功翻隴山,涉渭水,過隴南,繞道嘉陵江赴重慶,走廣州;民國三十年秋,于右任經河西走廊去敦煌,考察敦煌壁畫和榆林窟;民國三十五年,于右任經蘭州去迪化(烏魯木齊),奉命主持張治中就任新疆省主席儀式。其中,民國三十年秋,于右任在河西走廊的古浪、武威停留,留下了許多趣聞逸事和詩詞墨寶,至今為河西人民所稱道。
一
1941年秋,年屆63歲、時任民國政府監察院長的于右任,率員由重慶出發考察西北絲綢古道上的諸多文物古跡。9月18日飛抵蘭州,途中俯視西北蒼茫大地的壯麗景觀,情不自禁地賦詞一首《訴衷情》:“云間眼底現平川,最好是今天。摩天嶺上飛過,詩未就,以詞傳。詞不盡,寫空間,漏人間。河山壯麗,無計形容,捻斷蒼髯?!?/p>
次日10時許,于老一行抵古浪縣城,在縣城小憩。古浪縣縣長陳邦啟等要員和鄉紳恭候于南關迎接。銀髯拂胸、精神矍鑠的于右任,謝絕縣長請他到縣府休息的邀請,信步到大巷口上劉兆奎家歇腳。于老先生是全國著名的書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圍觀的老百姓也不少。因劉家住房窄小,于老先生命人將方桌移至院中,不論貧富貴賤,只要敬上紙來,于老都筆走龍蛇,或唐詩宋詞,或警句格言,洋洋灑灑,一揮而就。晚秋的古浪縣城已經略有寒意,但先生有求必應,兩個多小時的揮毫潑墨,為古浪留下了不少墨寶。可惜,所留真跡,大多散失,古浪民間只發現“神清心無累,德盛寵不驚”等兩件條幅作品。 在古浪縣城逗留期間,于老先生興致所至,還揮筆提就《古浪道中贈一涵》:“古浪街頭往復還,古浪河水聲潺潺。鄉村紅葉雜黃葉,客路南山禮北山。白發還期開世運,蒼松應共挺人間。梨香瓜美山河壯,悔不同君出玉關?!?/p>
月余后,于右任從敦煌返回蘭州,途中深為祁連山下河西走廊的秀美風光和富饒物產所感染,又賦詩贊嘆:“金城西去玉門還,莊浪河東欲曉天。萬紫千紅冰雪里,爭將血汗染山川?!?/p>
二
于右任一行抵達武威后,游古跡、覽名勝、訪同鄉、拜前賢,留下了許多逸聞趣事。以賣涼面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長字畫,屬市井中之雅人。于老聞其名,與之傾談大悅,特為其書一聯:“觀其為文不隨時趣,與之言事大有古風?!庇诶蠟槲臅郑芍M病語和粗俗之辭。在武威逗留期間,與“陜西旅涼同鄉會”董事長楊壽山交往甚密。臨別時,楊請于為其經營的“志成西”商號題“福祿壽禎祥”字匾。于右任滿口答應,揮毫而就后卻是“福祿永康”。楊大惑不解,于笑到:“‘壽’字你已經有了,老夫特祝你‘壽山永康’。至于‘禎祥’二字,既‘福祿’又‘永康’,豈不‘禎祥’俱全了嗎?”過后,有人問及,于老解釋:“老夫最忌諱粗俗之辭,楊先生所求五字鄙劣粗俗,本不想題,但情誼難違,戲解幾句而已。”武威城中一賣軟兒梨老翁,用涼水化了幾只軟兒梨,請于右任品嘗。打開晶瑩剔透的薄薄冰甲,于老對酥軟爽凈,甘冽潤喉的軟兒梨大為傾心,大筆一揮,為老翁贈聯:“一統山河壯,中興歲月新。”后來,賣梨老翁將此墨寶請人雕刻在木版上,拓印后出售,還發了一筆小財。于右任念念不忘軟兒梨的醇韻余香,隨后書成《1941年于河西道中》,對武威軟兒梨大為贊賞:“山川不老英雄逝,環繞祁連古戰場。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軟兒香。”
三
1941年10月5日,于右任一行到達敦煌莫高窟。恰巧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領著來自重慶、西安、蘭州的一些青年畫家正在臨摹壁畫。于老和摯友大千先生先后參觀了莫高窟、榆林窟等名勝古跡。看到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保護,于右任痛心不已,在《敦煌紀事詩八首》中感嘆:“瓜美梨香十月天,勝游能復續今年?巖堂壁殿無成毀,手撥寒灰檢斷篇。”又在甘肅畫家范振緒所作《敦煌訪古圖》上題詞《人月圓》:“功名萬里天山路,白首到敦煌。沙場繡壤,繡壤沙場。傷心難畫,莫高石窟,文物興亡。陽關夕照,沙場夜月,也覺凄涼。”抒發自己對國寶遭到毀壞的痛惜之情。 當年12月中旬,于右任和張大千等一些藝術泰斗回重慶后,立即向國民政府奔走,呼吁盡快成立敦煌藝術學院。1944年1月1日,由常書鴻任首任所長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成立,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從此納入政府有效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