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賢江(1895-1931),中國教育理論家、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筆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1917年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學監處事務員、教育科職員。1919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1年任《學生雜志》編輯。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協助惲代英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參與發起組織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兼任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曾參加上海第一、二、三次工人起義組織工作。1928年~1929年寫成《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指出教育為革命服務的方向。著作編為《楊賢江全集》。
1927年秋的一個晚上,楊賢江從武漢返回上海,回到余姚,徐步跨上通濟橋。他搖著一柄紙扇,低頭沉思上?!八囊欢伦儭保Y介石殘酷鎮壓共產黨人的情景,武漢“七月事變”,汪精衛跟著蔣介石反共的暴行,很多同志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一幕幕讓他陣陣心酸,更激起了他心中無限的悲憤,他深深地感到了作為共產黨人的責任重大。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月光里,楊賢江遠望姚江水面星光點點,近看紙扇上的山水畫面,口占一聯:
腳踏一天星斗,
手搖萬里江山。
這副對聯,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低潮時的不屈精神和凌云壯志,體現了一個具有淵博知識、勤勤勉勉的革命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風范。
一、刻苦攻讀,立志教育救國探求真理,投身革命運動
楊賢江,字英甫,1895年4月出生于浙江余姚縣云和鄉楊家村(今慈溪市長河鎮分江市村)。父親楊樹芳,是個貧苦的成衣匠(裁縫),母親方氏,常年紡紗織布,并種些蔬菜出賣,以補助家用。楊賢江有三弟兩妹,因是長子,父母節衣縮食供其讀書求學,7歲時在本村私塾啟蒙。一天,楊賢江隨母親去鄰村范樵生老師家,剛進門,恰巧范先生的兒子不慎打破了飯碗,范先生順手打了孩子一個耳光,孩子哭了起來,弄得方氏很不好意思,連忙去幫著收拾破碗和殘飯,并哄孩子不要哭。范先生靜下來問楊賢江幾歲了,喜歡不喜歡讀書,小賢江一一作答。范先生想到剛才打孩子的事,問楊賢江:“假如你家里有人打碎了碗,怎么辦?”小賢江想了想,回答道:“打破了,要看打破碗的是誰?是有意還是失手?打破的碗值不值錢?”范先生聽了楊賢江的回答,對方氏說:“這孩子真聰明!”后來,楊賢江就由范先生推薦,跟隨范先生到余姚鄭巷奚山初等小學堂插班讀書。
1909年,14歲的楊賢江轉學到余姚泗門鎮誠意高等小學堂,16歲畢業,因品學皆優,留母校任教。不久,在父母的包辦之下,楊賢江與比他大2歲的鄰村姑娘張淑貞結婚。楊賢江對這種缺乏愛情基礎的婚姻頗為不滿。當時,父親因生活拮據,希望他當個小學教師,但楊賢江一心求學,終于說服父親,于1912年考入膳食全免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浙一師是浙江最有聲望的學校,校長經享頤是位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教育家,人稱“蔡元培第二”。經享頤富有政治遠見,銳意進取,敢于接受新事物,是“五四”時期浙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他延攬一批學者如李淑同、夏丐尊、胡公冕等,不僅知識淵博,教學認真,而且思想進步,有強烈的愛國熱忱。楊賢江在名師熏陶下,發奮讀書,立志教育救國。每天清晨,他總要抽一段時間獨自在校園里高聲朗讀英文。入學第三年,他不但能閱讀英文書報,還開始寫譯關于新教育的著作,并經常向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學生雜志》投稿。1915年他在《學生雜志》上發表了五篇文章,其中《我之學校生活》一文是雜志的特別征文,被評為第一。文章里除了進一步闡發他對主動學習的見解外,突出提到了德智體三育兼備的思想,認為“必兼有三育,融合精徹,始能成完人”。除了學好學校規定的全部功課以外,他還在課余跟從夏丏尊先生學會了日文。浙一師有藏書樓,樓中多日文書,他借書借得最勤,他翻譯的日文書籍準確流暢,很受夏先生贊賞。杭州有規模很大的省立圖書館,星期天,他總是上孤山去閱讀。在浙一師的五年間,他獲得《學生雜志》征文比賽第一名,是全校優等生獎學金的獲得者。因他功課好,品德好,全校師生都默認他是模范生。
1917年夏,楊賢江在浙一師以優異成績畢業,經校方推薦,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學監處事務員,并旁聽大學課程。他一面工作,一面讀書,旁聽了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又參加商務印書館舉辦的英文函授學習。其間,他與惲代英相識,建立通訊關系,成為摯友。
1919年5月,北京學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巨浪的沖擊下,楊賢江大量接觸新思想、新學說,不斷深入思考社會問題,結交了不少新朋友。同年8月,經鄧中夏介紹,楊賢江參加了李大釗等發起的以改造社會為宗旨的“少年中國學會”,并被推選為南京分會書記。
1920年8月,楊賢江受聘去廣東肇慶任高要縣國民師范補習所教務主任,并講授教育學、教育史、心理學、倫理學等課程。但事與愿違,到肇慶后正值粵桂軍閥混戰,兵荒馬亂,補習所和其他學校都無法開學,他被困愁城50多天。在肇慶,楊賢江親眼目睹了軍閥之殘暴,士兵公然出賣搶劫來的還帶著血跡的金銀首飾。這使楊賢江多年來謀圖教育救國的信念受到很大打擊。他在寫給同學的信中說:“我從四千里外,專程到此,終算冒了個險……唯一念及教育前途,則不禁惻然耳?!本驮跅钯t江對國家前途、個人事業彷徨的時候,他意外地接到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學生雜志》主編朱元善的邀請信。朱聘他擔任商務編譯所和《學生雜志》社的編輯工作,楊賢江欣然前往。
當時,商務編譯所聚集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思想活躍的進步青年,如沈雁冰、胡愈之、鄭振鐸、董亦湘等。1921年10月,楊賢江進了編譯所,并擔任《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與他們志趣相同,意氣相投,他如饑似渴地鉆研馬克思主義,探求革命真理,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是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5月,由沈雁冰、董亦湘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
二、鐵肩擔道義,接編《學生雜志》妙手著文章,指引青年奮進
“五四運動”以后,楊賢江接編《學生雜志》。他順應時代的潮流,對《學生雜志》的內容和形式都作了徹底的改革:一、全部改用白話;二、主張青年應關心國家大事,適應世界潮流,反對埋頭讀書;三、文學應對社會起促進作用,反對一切新舊八股;四、青年談戀愛是可以的,但必須認識到戀愛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方面,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事要做,不應該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楊賢江銳意變革,從1921年開始,在《學生雜志》上發表了大量的專論和社評,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革命的理想和生活目標,對青年的各種切身問題給予全面的關心和指導。這些文章立論新穎,簡要生動,揭露深刻,批判尖銳,富有時代精神,大受青年學生的歡迎。這個時期《學生雜志》的發行量一躍而居全國同類雜志之冠,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當時“思想最高尚、最純潔、最切實、最縝密而又是最富有革命精神的雜志”,成為“指導青年走向光明之路的明燈”。楊賢江因而受到青年學生的愛戴。
楊賢江認為青年運動是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運動又是“我國青年運動的先鋒”。他經常抓住時機,組織專題討論,宣傳革命的真理,團結教育青年。1923年,他在《學生雜志》上接連組織了學生入黨、學生參政問題的專題討論,和主編《中國青年》雜志的惲代英一起,發表了不少文章。他指出學生求學的目的,在于改造社會,使群眾獲得幸福的生活。這兩次專題討論震動了整個教育界,澄清了學界不問政治、關門讀書的糊涂思想,對于廣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投入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起了促進作用。
1924年2月,楊賢江針對上海頗有名氣的澄衷中學舉行策問式會考事件,發表署名評論《國故毒》一文,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考試乃是國文教育上的復辟行為,凡不甘受束縛教育的青年學生,應該對于這種行為豎起反叛之旗,大喊一聲‘革命’!”這篇評論文章,擊中了復古派的要害,急得封建學閥、澄衷中學校長曹慕管咆哮如雷,在報刊上公開指名攻擊楊賢江,并糾合頑固勢力向商務印書館施加壓力?!皽婧M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楊賢江不為其洶洶氣勢所嚇倒,繼續發表文章反擊。當時,惲代英、肖楚女、陳望道、曹聚仁等著名人士也著文聲援,封建頑固勢力掀起的復古讀經逆流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1924年1月24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逝世。噩耗傳來,楊賢江立即在同年2月號《學生雜志》上及時插入了有關這一重大事件的報道。他在卷首最顯著位置刊登三幅列寧遺像和他親自撰寫的悼念列寧的文章。他在題為《列寧與中國青年》的社評中指出:“我以為像列寧這樣一個人,實在可以作為我們中國青年的模范……列寧的刻苦力行,列寧的勤學研究,列寧的為世界一切被壓迫民族謀解放的革命行為,都是我們做青年的好模范?!?/p>
在今天的讀者看來,在一個刊物上刊登幾幅列寧照片和發表兩篇紀念列寧的文章,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在大革命前夕,在反動政府統治之下,看紅皮書都有被當做“赤黨”遭殺頭危險的年代,楊賢江把個人安危得失置之度外,以高昂的戰斗姿態,號召讀者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學習,這種大無畏的革命膽識,是難能可貴的。
楊賢江懂得青年的心,善于瞄準青年中普遍存在的實際問題。他在1921年春創造性地開辟“通訊”專欄,公開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一些帶普遍性的問題。從世界大勢、國家命運、人生前途到婚姻戀愛、職業選擇、處世交友等青年學生面臨的特有問題,楊賢江總是耐心地給予解答指導。這樣的通訊簡明扼要,有的放矢,極受讀者歡迎,同時也加強了讀者與編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后來,提的問題多了,而通訊的方式又難以滿足廣大青年學生的求答要求,楊賢江干脆在1923年11月號《學生雜志》上開辟“答問”專欄。盡管工作量大,然而他總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茍、不厭其煩地努力去做。有時一期雜志上刊登80多則答問,最多的一次達109則。通過這些通訊、答問,我們可以看到楊賢江對廣大青年學生的一片赤誠之心,對中國革命的一片赤誠之心。
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處在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雙重統治下,要想辦個進步的宣傳革命的刊物談何容易。楊賢江集組稿、編輯、校對于一身,為辦好《學生雜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一時期的《學生雜志》生氣勃勃,銷路大增,遍及全國大中學校,甚至遠銷海外,影響極為深遠。不少青年學生受《學生雜志》的影響而參加了革命,有的后來成為中共的高級干部。李一氓在《紀念楊賢江同志》一文中評價說:“他與惲代英同志的工作是相輔而行的。代英同志對于青年工作的實際指導多,而賢江同志則對于學生運動的教育工作多。當時比較進步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大體上都受《學生雜志》的影響,而實際則是受楊賢江的影響。”
從1921年到1926年的6年中,楊賢江在《學生雜志》上發表署名的論文、社評190篇,通訊130篇,答問1500多則,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全人生指導”思想。楊賢江認為,青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他們的生活應當是“全人”的,既包括肉體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但是,由于“向來的學校教學,大都偏于知識的傳授,而對于良好習慣的培養,青年問題的探索,未嘗加以留意”,以致產生種種畸形的人生。為了幫助青年過健康、圓滿的“全人生活”,為了培養“中國社會改進上適用的人才”,就必須對青年進行“全人生指導”,使他們成為“有了肉體,又有精神;有了個性,又有群性;有了現實,又有理想的‘完全的人’”。
三、叱咤風云,組織參加武裝起義指點江山,宣布成立“臨時政府”
1923年,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成立,楊賢江與沈雁冰、林伯渠、董亦湘等九人任國民運動委員會委員,負責中共中央與各地方黨組織的秘密通訊與聯絡工作,并與惲代英一起分工負責青年學生方面的工作。1924年,楊賢江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不久,選補為委員。國共合作后,楊賢江參加國民黨,并擔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青年部長,同時,曾先后兼任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及上海大學附中教務主任。
楊賢江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個人生活極為節儉。他沒有嗜好,飲食簡單。菜湯里加一點“味之素”(味精),周末喝一小杯五加皮酒,已經算是奢侈了。這固然是他的窮學生出身所養成的習慣,也與他的家庭負擔較重有關。在經濟上如此拮據的情況下,他還和沈雁冰、侯紹裘等同志一道捐助中共江蘇省黨部光洋各100元,以幫助解決他們的經費困難。
1924年,楊賢江回寧波、余姚等地發展中共組織,與宣中華等到杭州建立中共浙江省省委。
在編譯所工作期間,由于缺乏愛情基礎,他和張淑貞離了婚。但雙方關系處理得較好,離婚以后,楊賢江繼續供她在紹興明清女子師范讀書,直到畢業。1925年,楊賢江與杭州女子師范畢業的姚韻漪結婚,建立了新家庭。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楊賢江站在領導運動的前列,和沈雁冰、董亦湘、侯紹裘等發起組織“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積極參加愛國反帝運動。當時,楊賢江兼任上海學生聯合會主席,他們印發宣言,組織演講團,到工廠、學校和郊區農村宣傳反帝救國的道理。這樣,引起了國民黨右派——西山會議派的妒恨,竟然非法開除楊賢江、沈雁冰、惲代英等的國民黨黨籍。為此,在廣東的國民黨中央派籌備員到上海,于1926年1月成立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布楊賢江、惲代英、沈雁冰、楊之華等九人為執行委員。
1926年,北伐軍從廣東出征,大革命進入高潮,楊賢江擔任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常務委員,兼任國民黨東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當時惲代英、沈雁冰等已離開上海,楊賢江的責任更重了。他不得不離開工作了六年的《學生雜志》,全力投入革命的領導工作,從此走上職業革命的道路。
1927年2月初,上海工人階級舉行的兩次武裝起義失敗后,中共中央又派軍委書記周恩來到上海組織第三次武裝起義,楊賢江積極參與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1927年3月21日,震驚中外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爆發,楊賢江親臨戰斗現場,指揮上海大學工人糾察隊和商務印書館工人糾察隊攻占了天通庵車站。起義勝利后,楊賢江參加籌備上海市臨時政府的工作,被選為上海市政府委員。3月29日,上海市臨時政府舉行市政府委員就職典禮,楊賢江代表上海特別市黨部主持會議并致詞。當時北伐軍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百般阻撓,拒絕出席,要求取消市臨時政府。蔣介石也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致函市臨時政府“暫緩辦公”。擔任會議主席的楊賢江不畏武力威脅,毅然宣布上海市臨時政府成立,并致詞說:“臨時市政府產自民眾,受民眾監督,為民眾謀幸福……誓死反對帝國主義,堅決收回租界,鏟除劣紳土豪、貪官污吏等封建殘余勢力,實現政治民主?!?/p>
在上海工人浴血戰斗之時,國民黨右派已在暗中接收了原市政府各局,臨時市政府只接收了一個教育局,楊賢江擔任代理教育局長。上任后,他立即發表改革教育的談話,但這時人心惶惶,他的這些正確主張無從實施。
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楊賢江被列入“通緝要犯”名單,在國民黨浙江省當局發出的“通緝”名單中,楊賢江名列第三。受中共中央指派,他秘密離開上海前往武漢。5月13日,楊賢江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作報告,憤怒揭露蔣介石反革命政變的罪行。他在報告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蔣介石是封建買辦和大地主階級的代表,是與帝國主義勾結的新軍閥,其殘忍比孫傳芳、張宗昌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他又滿懷信心地指出,如果對蔣介石進行討伐,上海工人就會有第四次武裝起義。這一主張與周恩來建議武漢政府東征討蔣的意見不謀而合,給處在低潮時的革命群眾以極大的鼓舞。在這次會議上,國民黨中央委任楊賢江為蘇浙滬三黨部駐武漢辦事處委員,并擔任國民黨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報《革命軍日報》的總編輯。
當時政治形勢日趨逆轉,武漢的汪精衛步蔣介石的后塵,密謀反共。為了揭露這些人的廬山真面目,楊賢江冒著極大的風險,在7月14日的《革命軍日報》上刊登宋慶齡的《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第二天,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大批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終于失敗。
四、嘔心瀝血,撰寫新教育理論著作積勞成疾,革命先驅者英年早逝
大革命失敗后,楊賢江從武漢秘密返回上海,堅持地下斗爭。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日子里,一度參加過大革命的知識分子,有的失意,悲觀消沉,有的悲憤暴躁,有的離開了革命甚至變節叛黨,出賣自己的同志。但楊賢江的革命信念卻更加堅定了。他認為:“中國革命這樣偉大的變革事業,并非一蹴而就,它要經過多次的漲潮與退潮,然后才能達到最后勝利?!币淮?,他與張秋人等隱蔽在上海紹敦電氣公司樓上,性格剛烈的張秋人拿著一張登滿脫黨聲明的報紙,怒氣沖沖地對楊賢江說:“這幾個人,我早就看出他們是投機分子。可是,這個人我把他看作好人,現在也做出這種事來!”楊賢江聽了只淡淡一笑,然后低聲說:“讓所有的投機分子離開,有什么壞處?”夏衍后來回憶說:“在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中國的時候,我從他的這種安詳鎮定的態度中,深切地感到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知識分子的氣概與莊嚴?!?/p>
這年秋天,楊賢江從上海秘密回余姚重建中共黨組織,在通濟橋上吟出了“腳踏一天星斗,手搖萬里江山”這為后人傳頌的對聯,于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時所描寫的情景。
到了年底,上海的政治形勢更加惡化,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指示處境極為危險的黨員出國隱蔽。楊賢江和夫人姚韻漪東渡扶桑,暫時避難。在居住日本京都的一年多時間里,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革命工作。由于楊賢江在浙江第一師范時就已掌握了英、日兩種外文,能夠閱讀和翻譯外文書刊,他利用手中的筆,從事進步教育論著的研究,撰寫和翻譯了許多教育論文。特別是撰寫出版了《教育史ABC》這部著名的教育論著,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聯系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解釋教育的本質,說明教育的作用,辟除對教育的迷信,糾正對教育的誤解”。他對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教育政策,給予無情的揭露和堅決的打擊,對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各種錯誤觀點與主張,擺事實,講道理,分析批判。這部論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國新興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
《教育ABC》這部著作像一發威力巨大的炮彈,擊中了舊中國反動統治下的教育制度,像一把銳利的解剖刀,解剖了改良主義的教育理論,也像一把火燭照亮著青年前進的道路。許多教師和青年學生,在他的啟發影響下,走上了革命的大道。楊賢江的著作,國民黨政府列為“禁書”,然而卻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知識青年的熱烈歡迎。當時,《教育ABC》一書被多次再版重印,是極為少見的。
楊賢江在日本期間,擔任中國留日學生中的共產黨組織的負責人,機智地進行地下工作。董必武、林伯渠等先后去日本,都是在他的巧妙安排下,躲過日本警視廳的監視,取道海參崴去蘇聯的。
1929年5月,楊賢江由日返滬,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發起組織“社會科學家聯盟”。為了粉碎反動派的文化圍剿,中央文委決定編寫一套《新興社會科學叢書》,分配給楊賢江的任務是撰寫《新教育大綱》。楊賢江一向以思維敏捷,文筆流暢,治學嚴謹,作風踏實著稱,而且通曉英、日兩種外文,再加上他對教育素有研究,接受任務后,他就日夜趕寫,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驚人的毅力,用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寫出了20多萬字的《新教育大綱》,是這套叢書中最早交稿的。這部著作于1930年2月以李浩吾的筆名,由南強書局出版。《新教育大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系統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科學地提示了教育原理、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提出了教育的本質和作用、教師和學生的社會關系,指明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和前景。楊賢江在這部書的序言中寫道:“這是本通俗的教育書,但決不是陳詞濫調的教育書,至少有些未經中國人道過的新說,未經中國人指摘過的事實。你若是已在或有志于在教育陣地上工作的青年,你便可以從這兒得到一些武器;即使你是不一定志愿在教育陣地上工作的青年,你也可以得到不少新見解?!?/p>
《新教育大綱》和早先出版的教育專著《教育ABC》一起,奠定了楊賢江作為我國新興教育理論先驅者的歷史地位。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會編輯出版的《世界教育史大系》這部書中,對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代表人物列了蔡元培、陶行知、楊賢江三位,其中特別注明楊賢江是“共產黨人”。
楊賢江是被反動派通緝的“共黨要犯”,只得蟄居地下,深居簡出,他用筆戰斗,并以此來維持一家最低限度的生活。大革命失敗后的四年中,他還用柳島生的化名,編寫出版了《今日之世界》,用李膺楊、柳島生、李浩吾等化名,翻譯了恩格斯的名著《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日本山下德治的《新興俄國之教育》和美國荷爾的《青年的心理和教育》等書。同時,還用李誼、姚應夫、李洪康、葉松樸等化名,在《教育雜志》、《東方雜志》和《新思潮》上發表論文,熱情地宣傳蘇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抨擊國民黨的所謂黨國教育的反動實質。
四年的地下隱蔽工作,楊賢江以寫作和翻譯為生,然生活仍窮困又不安定。盡管如此,一旦黨有什么任務交給他,他就會立即停止為維持生計所進行的寫作,盡力去完成黨所分配給他的工作??墒巧畹恼勰ズ凸ぷ鲃诶郏顾緛砗芙】档纳眢w受到了嚴重損害。1931年7月,他終于積勞成疾,患的是腎結核病。由于他是一個被通緝的人物,又鑒于當時國內的醫療水平,1931年7月,黨組織和朋友們幫助他去日本醫治。同年8月9日,在日本長崎的一家醫院里,楊賢江不幸逝世,年僅36歲。
楊賢江逝世后,黨組織派李一氓去日本運回他的骨灰,葬于上海永安公墓,立了一塊由經享頤先生手書的“楊賢江之墓”碑。新中國成立后,楊賢江墓遷葬于上海龍華革命烈士公墓。
1958年,浙江省民政廳批文追認楊賢江為革命烈士。1984年在北京成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以及楊賢江教育基金會。
1985年,早年曾與楊賢江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共同戰斗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陳云,以及曾與楊賢江同在商務編譯所工作過的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愈之,為《楊賢江紀念集》題簽,表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已故戰友的深厚的革命情誼。
1994年,浙江省慈溪市政府撥??钚掭荨皸钯t江故居”,辟為紀念室,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